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美食推荐 > 正文

救救我的蜜蜂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12-12 14:49:32浏览:18分类:美食推荐

1972 年中蜂囊状幼虫病( 以下简称中囊病) 在

全国暴发。该年冬季我的蜂场在岳阳采柃花时传染

上此病, 有500 多脾中蜂, 第二年春季中囊病暴发,

有一次集体逃亡20 多群蜂, 当时治病无方, 蜂群所

剩无几。此后用过许多中草药都只能起控制作用,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到头来蜂群群势越来越弱, 始

终没有找到特效药。我想, 中囊病这么严重而中蜂

并没有绝种, 这应归功于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中蜂

感染中囊病是难免的, 于是我多年来以自然淘汰生

存法为准则, 加上人为管理进一步加以控制, 收到

良好效果, 使中囊病降低到最小程度。现将我的方

法介绍如下。

以湖南为例, 中囊病发病高峰期在早春, 以春

分为中心, 延至小满结束。晚秋以秋分为中心延至

越冬停产止。

任何生物都有其遗传特性, 中蜂的遗传特性表

现为抗病力、产卵力、采集力、造脾力、耐寒耐热、

性情等性能的优劣。即使是一只已经过两个中囊病

高发期没有病史的蜂王, 它的后代也只能达到母本

抗病力的80%, 还有20%的后代即使平时不生病,

但到了早春或晚秋中囊病高发期也会生病。因为处

女王在空中交尾, 人工无法控制父本的选择, 所以

选种不但要选母本, 同时必须长期注意尽量防止易

感病群雄蜂的产生。因此需将全场每个产卵王编号,

作好长期记录, 一旦病情发生, 才会有条不紊地控

制中囊病。

早春开产的第一批子就选择了2~3 群经过2 个

中囊病高发期无病史的作母本群, 调整群势, 使它

提前产生分蜂热, 要求保证在春分季节, 也就是在

中囊病高发期要有大量的成熟王台。提前分蜂的雄

蜂比正常分蜂的雄蜂要健康得多, 可提高一定程度

的选种效率。

产卵王剪一片翅及另一边也剪一片翅和一只后

足, 将产卵王剪一边翅是为了防止工蜂因病飞逃。

将病王人工致残是因为病王还有利用价值: 第一,

它能稳定工蜂情绪, 不会出现工蜂产卵现象; 第二,

介绍王台进去后处女王不会咬杀残王, 待处女王交

尾成功之后再除去病残王。这个办法是根据夏秋两

季产卵王产卵力不行而出现自然交替王台的母女共

巢原理而得来的。我的方法可使它在早春和夏秋时

一样母女共巢而达到治病目的。

介绍王台方法: 残王病群如蜂数足, 王台安放

在巢框上梁上。如蜂数不足, 为防止冻坏王台, 可

安放在靠近巢门的第二张巢脾中心。在第二张巢脾

和第三张巢脾中间放一块木隔板, 第三张巢脾这边

是大半边由产卵王占据, 使它绝不会爬过隔板咬毁

王台, 处女王出台后再将隔板抽出, 这样就形成母

女共巢。一旦新王交尾成功, 马上除去病残王。

分蜂季节过了没有自然王台怎么办?

我认为不可用急造王台, 应选择一只经过春分

和秋分无病史并具有产卵力、采集力等状况较佳的

蜂王将它人为伤残, 逼迫其马上造交替台, 用它的

台按上述方法介绍到病群里治病和更换其它老王,

一般老王产卵力越强, 母女共巢期越短。老王产卵

力越差共巢期会越长, 夏秋两季用此方法就会出现

大量的抗病力强的母女共巢群, 这时发现早春成功

的个别新王生病应立即将病王杀死, 马上从优质母

女同巢群里提出老王介绍到病群中去, 接着按上述

方法介绍王台, 使老王二度母女共巢。这样循环进

行, 既能使全场蜂群抗病力保持在较高水平, 又能

使蜂王在数量上达到较好的状况。

有飞逃意念的病群是指烂子达50%的蜂群, 并

且蜂王腹部缩小了或飞逃过的蜂群处理方法: 杀掉

病王后切不可单独介绍产卵王或王台, 如果介绍进

去, 蜂群还是照样飞逃, 要先将病群的烂子脾全部

抽出, 只留2 张空脾, 再将病王杀死, 第二天晚上

介绍健康的蜂王和一张健康子脾, 才能有效消除蜂

群的飞逃意念。

每年10 月份盐肤木花期结束后, 野菊花和柃花

开花前这段时间会进一批甘露蜜及油茶蜜, 在越冬

前必须全部摇出来, 换上优质白糖作为越冬饲料,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来年开春时蜂群的抗病

力, 有利于春繁。

一年中除早春要降低蜂群分蜂热外, 都应保持

蜂多于脾的状态, 并且还要保持蜜粉充足, 这样会

大大提高蜂群的抗病力。

本人做过多次试验: 在中囊病高发期, 将一个

烂子50%的子脾放入一个经过两个中囊病高发期无

病史的群内, 工蜂清巢后, 该脾产的第一批子只烂

几粒, 产第二批子就痊愈了, 说明抗病力特强的种

性就具备这个优势, 它既不需换箱换脾, 也不需停

产清巢, 也不依赖任何药物。我有朋友将中囊病烂

子脾放入意蜂箱用意蜂帮助清巢, 那是再好不过了。

另外, 我还多次做了第二个试验: 一强群生病, 烂子

达50%, 它的巢脾全部是好新脾, 我杀死病王后,

马上介绍一只度过两个中囊病高峰期无病史的老王进

去, 老王产的头批子, 其烂子不超过10%, 第二批

子就痊愈了。我又多次做了第三个实验: 同时成功的

一对新王双王箱, 一边健康, 一边产2 批子后烂子率

达50%, 处理简单, 杀死病王拆除隔板就无病了。

以上3 个试验, 说明病群里的好新脾不要轻易毁掉,

以免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蜂群患不患中囊病及病情的轻重, 我个人认为完

全取决于蜂王抗病力的优劣程度。

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心得

贺祥林

蜜蜂杂志(月刊) JOURNAL OF BEE (Monthly) NO.1 2008 Jan.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囊状幼虫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

这种病具有很强的传染力, 常造成大量蜜蜂幼虫发病死

亡, 严重的威胁着中蜂的发展, 给养蜂生产带来巨大损

失, 中蜂囊状幼虫病自20 世纪70 年代初在我国大面积

暴发以来, 迄今仍有本病发生。据我们对饲养蜂群的多

年观察, 在中蜂的病毒性传染病中以本病危害最大。为

养好中蜂, 对本病必须认真防治, 我们采取了综合性的

防治措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说明了只要方法得当, 措

施正确有力, 是可以控制和扑灭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的,

兹将我们采取用中医结合的方法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的点滴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

1 病原及流行病学状况

囊状幼虫病是中蜂囊状幼虫病毒( Morator aetatulae

Holmes ) 所引起的, 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力, 1 个患

囊状幼虫病死亡的幼虫尸体内所含病毒可使3 000 个

以上的幼虫染病。本病在离开活体后的失毒温度和时间

为在59 ℃的热水中为10min, 在阳光直射下, 干燥状态

的病毒可存活4~6h, 在室温条件下, 悬浮在蜂蜜的病毒,

可存活1 个月。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在我区常流行3~5 月, 从

蜂群群势方面看, 无论强群或者弱群都可感染发病。但

各种不同的品种和蜂群之间对本病的抵抗力有显著的

差异。因此, 各群发病程度轻重不同。本病在蜂群中的传

播, 主要是通过蜂群互相的采集活动或蜂场上的盗蜂和

迷巢蜂, 将病毒带到健康的蜂群里。病毒可在工蜂体内

增殖而不表现症状, 但可污染蜜粉等饲料并通过哺育幼

虫活动使幼虫染病扩大传染或人为的将患病群的子脾、

蜜脾调给健康群。

2 症状

1~2 日龄幼虫病后多在5~6 月死亡, 约1/3 死于封

盖前, 2/3 死于封盖后, 刚染病的幼虫体表渗出液比健康

幼虫多, 在放大镜下可见到流动的皮下渗出液, 除此之

外并无多大差异。随着病情的发展, 幼虫头部离开巢房

壁、上翘, 形状如龙船, 被称为“勾状幼虫”。这时幼虫的

体色也变为苍白色到淡褐色, 皮下渗出更多, 用小镊子

夹出来时呈一囊状幼虫病, 最后, 幼虫逐渐干枯, 并脱离

巢房蜂蛹拖出后剩下的空房, 使整个子脾花花踏踏, 形

成杂色子脾。由于蜂群得不到充足的羽化出房的幼蜂补

充, 因此群势很快下降, 蜂群出现凋零衰败的局面, 如不

及时治疗, 可能导致全群覆没或蜂群飞逃的危险。

3 防治方法

囊状幼虫病的传播迅速, 危害性大, 要着重以预防

为主。首先应该执行严格的检疫制度, 对于未发病的地

区要严格加以保护, 杜绝病源的传入。对已发病的地区,

要及时采取措施, 进行隔离治疗。

3.1 加强饲养管理

早春和晚秋, 外界气温较低应注意蜂群保温, 调整

蜂群内蜂脾关系, 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使蜜蜂密集并减少开箱检查次数, 过弱的蜂群可进行

合并, 有利于保温。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 要及时补充

饲喂, 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在蜂群大量繁殖期

间, 应补充营养物质, 如花粉, 维生素以增强蜜蜂对疾

病抵抗力。

3.2 严格消毒措施

换箱时, 对蜂箱和巢框可用1%~2%氢氧化钠水

溶液洗刷消毒, 亦可用沸水浇淋消毒, 已发病的蜂群,

将巢脾提出, 用小镊子夹去病死虫、蛹, 然后用2%的

碘酒涂擦消毒巢房, 再用75%酒精脱碘。空脾的花粉

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 方法是将箱内巢脾框上

铺1 层草纸, 然后将冰醋酸滴在草纸上, 每个标准箱

用冰醋酸80ml, 密闭熏蒸48h, 敞开后, 等冰醋酸蒸气

散尽即可应用。

3.3 断子

将母蜂用铁纱罩罩在脾上, 迫使母蜂停止产卵7~

10d, 在一段时间内断子, 以减少病源重复感染机会。

3.4 选育抗病蜂种

这是比较成功的办法, 就是选择无病群或病后的蜂

群作为种用群, 培育蜂王和种用雄蜂, 对其子进行抗病

能力的观察, 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作为种用群, 淘汰那

些抗能力弱的蜂王, 换上抗病能力强的蜂王, 经过系统

选育, 就会使病情减轻, 发病的反复性也较小。据观察,

我们曾经发病的蜂群, 以综合治愈后, 已获得了抗病能

力, 在第2 次本病的流行过程中, 已不再发病。

3.5 药物治疗

药方: 山乌龟20g、甘草6g、虎杖6g、多种维生素5~

10 片。用法: 将药用冷开水浸泡30min 后, 用大火煮沸,

然后用小火煎熬5min, 滤出药液, 再熬1 次, 和并滤液按

1: 1 的比例加入白糖配成糖桨, 再把研细的多维粉加入,

调匀后喂蜂。每1 剂可喂10~15 箱蜂, 隔日1 次, 连喂4~

5 次。经我们对发病蜂群的治疗观察, 经2 个疗程, 并配

合上述的综合措施, 即可控制病情的发展。

4 讨论及结果

山乌龟以块根入药; 性味功能: 苦、凉; 清热解毒,

散淤止痛。虎杖为蓼科蓼属植物以根入药。性味功能:

苦、酸、凉, 清热利湿, 通便解毒, 散淤活血。该药对种细

菌, 如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均

有抑制作用。甘草, 性味甘, 平, 其清热解毒作用已为

DD 家所熟知, 维生素辅助药物能增强蜜蜂机体传染

病的抵抗力。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 发病的10 群蜜蜂

均治愈。而别外几群发病蜜蜂, 由于没有采取防治措

施, 则全群覆灭。

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中西医结合效果好

邹国洪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 年第11 期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病。在养

蜂生产上时有发生, 发病轻时, 出现近百只幼虫死

亡, 工蜂采集活动正常; 发病严重时, 蜂群只见幼虫

增多却不见成蜂增加, 造成大批幼虫死亡, 工蜂表现

不安, 采集力明显下降, 甚至整群飞逃, 给蜂农造成

严重损失。

1 病原

经查明,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物为囊状幼虫

病病毒, 该病毒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一般在

1~2 日龄小幼虫阶段侵入, 在5~6 日龄大幼虫阶段出

现明显的症状, 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 但不表现出症

状。囊状幼虫病病毒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不强,

在59℃热水中只能生存10 分钟, 室温干燥情况下可

以存活3 星期, 在病虫尸体可以存活1 个月, 如果病

虫尸体腐败只能存活7~10 天。据资料报道, 在蜂粮

中可存活100~120 天, 残留在巢房壁上的病毒夏季

能存活80~90 天, 冬天则可存活90~100 天。阳光直

射4~7 小时可以杀死。

2 症状

发病幼虫多在6 天死亡, 30%死于封盖前, 70%

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 接着即可在脾

面上出现“尖头”, 幼虫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 形成

钩状幼虫, 体色由珍珠白变黄, 继而变褐、黑褐色。抽

出后虫体呈现典型的囊状袋。封盖的病虫房盖下陷,

工蜂将房盖咬一小孔或启开拖出巢房; 未被拖出的

死幼虫, 体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色, 后期呈一

干片, 似龙船状。病死虫体干后不翘, 无臭, 无粘性,

易清除。

3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3.1 发病规律

3.1.1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每当气

候变化大, 温、湿度不稳定, 蜂群又处于繁殖期时容

易发病。如在我国南方, 中蜂囊状幼虫病每年出现2

个发病高峰, 广东、福建在3~4 月和11~12 月, 江西、

湖南出现在4~5 月和10~11 月; 北方发病较晚, 一般

出现在5~6 月。夏季病情逐渐减轻, 强壮的蜂群, 病

情可以自愈, 但在秋后或翌年春季又会复发。

3.1.2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还与蜜源和巢内贮蜜

以及蜂数密集程度相关早春蜜源缺乏, 特别是蜂

群内缺少贮蜜, 而幼虫又缺乏蛋白质饲料时容易发

病, 且病情较重; 相反, 当外界蜜源丰富, 巢内贮蜜和

花粉充足, 蜂群内蜂数密集( 蜂、脾相称或蜂多于

脾) , 发病较轻并且容易自愈。

3.1.3 蜜蜂囊状幼虫病和蜂种也有关系不同蜂种

间, 抗病性差异很大, 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抗病力

强, 就是在东方蜜蜂同一品种之间, 也存在抗病性不

同的种群。

3.2 传播途径

研究查明, 蜂群中的病死幼虫以及被污染的饲

料( 蜂蜜和花粉) 、巢脾和蜂具是囊状幼虫病的主要

传染源, 而患病蜂群内带毒的工蜂是病原的传播者。

当工蜂在清理病死幼虫尸体时感染带毒, 在饲喂幼

虫时, 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的幼虫, 使其发病。实践证

明, 囊状幼虫病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侵入, 而通过成年

工蜂饲喂和清理巢房活动时传播的。病害在蜂群间

的传播是通过蜜蜂采集活动中的相互接触将病毒带

给健康蜂群, 此外, 蜂场上的盗蜂和迷巢蜂以及巢脾

的相互调动等人为活动也可传播。

4 诊断方法

4.1 箱外观察法

当蜜蜂外出活动采集时, 可以看到蜜蜂从巢箱

内拖出病死幼虫; 在蜂箱前也可观察到零散的死亡

幼虫, 可疑为本病。

4.2 蜂群检查法

打开蜂箱, 提出封盖子脾, 发现巢房盖有大量不

规则孔洞或已被工蜂开启露出患病幼虫上翘的头

部, 挑取病虫, 可见虫体末端明显的囊状袋, 虫体苍

白色, 无味、无粘性, 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4.3 样品送检法

①成蜂标本的寄送。对患成年蜂病的蜂群可取

蜂群内巢脾上或蜂箱底部带有典型病状的蜜蜂及在

蜂箱前面爬行的垂死蜜蜂和死亡蜜蜂20~30 只。装

入小纸袋内, 作好记录和标记, 然后将标本装入小木

箱内邮寄, 注意不要用酒精浸泡。

②幼虫标本寄送。第一, 割取一小块有病虫或死

虫的巢脾, 装入小木盒内寄送。第二, 挑取单个幼虫

若干只装入已消毒的小玻璃管内, 封口后寄出。注

意, 凡是供作微生物检验的标本, 均不能加任何防腐

剂, 也不能用化学剂处理。

5 防治措施

5.1 以防为主

保持蜂场清洁, 蜂场及四周可用5%漂白粉液或

用10~20%石灰乳定期喷洒, 最少春、秋各1 次。阴湿

的场地可直接撤石灰粉, 蜂尸及其他脏物清扫后要

烧毁或深埋。

刮除巢框、蜂箱内的残蜂蜡、残蜂胶物, 并对蜂

箱、蜂具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5.2 隔离病蜂群

执行检疫制度, 保护未发病地区, 患病蜂群禁止

流动放蜂, 严防病原扩散, 不到疫区放蜂。

发现患病蜂群应迅速将其迁移到离蜂场1~2 千

米以外的地方。对患病蜂群先紧脾, 抽出患病子脾化

蜡换新脾, 将蜂群连脾换入已消毒的蜂箱, 并进行药

物治疗。

5.3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保温, 以减少蜂群内温度变化的幅度, 非繁

殖期可幽王断子; 群内留足饲料, 使幼虫发育正常;

取蜜劳作要快、轻、稳, 减少幼虫受温、湿度影响及机

械损伤程度。具体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 早春和晚秋, 外界气温较低, 应注意蜂群

保温, 晴天翻晒箱内保温物, 以增加蜂群温度。减少

检查蜂群次数, 以免影响巢温。调整蜂群内蜂脾关

系, 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第二, 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 要及时补充饲喂,

救救我的蜜蜂

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 尤其在蜂群大量繁殖期

间, 应补充些营养物质, 如花粉、维生素以增强蜜蜂

对疾病的抵抗力。

第三, 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 暂时断子。巢

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 减少病原的积累, 打断

传染链, 减轻病情。

第四, 蜂箱可用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

毒, 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 小时, 花粉脾

可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目前多采用高效巢

脾消毒剂进行蜂具消毒。高效巢脾消毒剂是一种广

谱性含氯消毒剂, 对蜜蜂安全, 消毒效果较高。具体

消毒做法是浸泡消毒, 将100 片药溶解于2 000 亳升

水中, 浸泡巢脾20 分钟后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 另

换清水浸泡2 次, 每次5~10 分钟, 尔后晾干备用。

5.4 选育抗病品种

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 培育新王, 同

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

的蜂王, 这样经过几代选育, 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

的发病率。

5.5 适时换王

针对2 个高峰期适时换王, 特别是中蜂, 换王也

是生产上的需要。

换王抑制病害的意义: ①断子, 箱内缺少寄主,

切断传染的循环, 减少主要传染源; ②体内带毒工蜂

无虫可育, 出巢采集, 新出房的工蜂因群内无病虫,

无需清除病虫, 不会受到感染, 在哺育下一批新王产

卵孵化的幼虫时不成为传染媒介; ③通常新蜂王生

活力强, 带毒少。

5.6 药物防治

对于患病蜂群可选用下列药物防治。

方1 半枝莲( 又名狭叶韩信草) 的干草50 克,

煎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

浆喂蜂, 可治10~15 框蜂。

方2 五加皮30 克、金银花15 克、桂枝9 克、甘

草6 克, 煎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

成药液糖浆喂蜂, 可用于40 框蜂的治疗。

方3 华千斤藤( 海南金不换) 干块根8~10 克,

煎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

浆喂蜂, 可用于10~15 框蜂的治疗。

方4 贯众50 克、金银花50 克、甘草25 克, 煎

汤, 过滤取滤液, 按1: 1 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浆

喂蜂, 可用于10~15 框蜂的治疗。

方5 抗病毒862, 系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和中草药

的混合制剂, 治疗蜜蜂囊状幼虫病效果可达84%

~87%以上。

实验证明, 应用抗病毒862 结合巢脾消毒和更

换蜂王等综合措施, 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取1 袋

药( 4 克) 用少量水溶解后, 再加入2 000 克1: 1 糖

水, 混匀, 喂蜂4 群, 每4 天喂药1 次, 连续喂5 次。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张今会马军德

养殖技术顾问2007年9月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