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美食推荐 > 正文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的内容(500字)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12-12 16:43:49浏览:22分类:美食推荐

一生喜欢游泳 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可以说一辈子坚持游泳。 韶山冲,毛泽东家门口有两个水塘,这是毛主席小时候经常游泳的地方,打水仗,游泳,曾给他无穷的乐趣。 在第一师范上学时,学校前面就是小面很宽的湘江,更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5月到10月,毛泽东和几个同学几乎每天都到湘江游泳,还横渡湘江。到了冬天,许多人都不敢下水,毛泽东和几个伙伴还坚持冬泳。1918年3月,游泳家,上海《教育杂志》主编李石岑来长沙,毛泽东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教授游泳技术。当时,毛泽东还写过一首有关游泳的诗,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了七十岁,毛泽东还横渡长江,真了不起。 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也是毛泽东喜爱的运动。从第一师范前面过了江就是岳麓山,这是毛泽东和伙伴们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的好地方。他们游过湘江,躺在烈日照射的沙滩上伸展开身子进行日光浴,遇到暴风雨,他们不去躲避,反而在大风大雨中奔跑呼叫,这叫风浴和雨浴,登上山峰,迎风高歌,这叫空气浴。 野外露宿。毛泽东经常邀集几个同学到妙高峯君子亭和岳麓山、爱晚亭附近露宿。他们尽情的游玩,尽情地高谈阔论,夜深人静了,他们分散开在枯柴杂草中露宿。 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看到庙旁露宿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因为夜里蚊子多,游人吵醒了露宿的人, 收起报纸就走开了,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经常与同学结伴长途步行锻炼身体,他曾和蔡和森步行考察洞庭湖周围的农村和肖子升到湘中五县游学,步行数百里。 毛泽东不仅自己刻苦锻炼身体,还带动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担任学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时,就组织过游泳,有百余人参加。毛泽东当时还写过一篇研究体育的文章叫《体育之研究》,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的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仍然非常重视体育。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并亲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毛主席刻苦锻炼身体的几个小故事,同学们听了以后,也要从小好好锻炼身体,将来才能为实现小康,建设国家做贡献。 最后,我想引用毛主席的两段谈话,说明他老人家是多么重视体育锻炼,我们要好好学习。 毛主席在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 我们也热衷于锻炼身体。在寒假里,我们徒步爬山越野,绕城涉水。如果下雨,我们就脱去衬衣,称为雨浴,烈日炎炎时,我们也脱去衬衣,称为日光浴,在春风里,我们大嚷大叫,称之为一项新运动项目"风浴"。寒霜降临时,我们露宿野外,甚至在十一月份到冰冷的江中游泳。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美其名曰"锻炼身体"。也许这么做有助于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日后,我在南方的转徒征程,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极其需要这样的一副体格。 1951年,毛主席在接见湖南的几位教育界人士时,也谈到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他说:"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去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需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潚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人。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毛泽东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小毛泽东想了一个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看牛,一伙人割草,一伙人采野果子。 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吃野果、讲故事。

少年毛泽东有一次去地主家,见地主家为富不仁,把掺了沙的米卖给别人,他非常气氛。然后他吧那掺了沙的米装在地主家用来祭祖的米盅里面,并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没地主祖先。 少年毛泽东就有很大的志向,为了增长见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他父亲希望他继承他的家产,做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学习,并留下一首诗,诗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去闯世界,如果学业无成誓不归来。 就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段时间,毛泽东寝食难安:“群众没有粮,屁股落不得床!”

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爱民的毛主席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少年毛泽东有一次去地主家,见地主家为富不仁,把掺了沙的米卖给别人,他非常气氛。然后他吧那掺了沙的米装在地主家用来祭祖的米盅里面,并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没地主祖先。 少年毛泽东就有很大的志向,为了增长见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他父亲希望他继承他的家产,做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学习,并留下一首诗,诗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去闯世界,如果学业无成誓不归来。 就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段时间,毛泽东寝食难安:“群众没有粮,屁股落不得床!”

就在毛泽东长汀养病期间,参加红军不久的上杭县官庄乡人兰 映 林 认识了毛泽东。长征前夕,他在瑞金集结时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当时,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斥,毛泽东失去了红军的领导权。上世纪60年代曾任福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兰映林,接受采访时描述道,见面后,他直率地对毛泽东说:“主席,听说有人要打倒你。没有关系,我豁出去了,谁要打倒你,我跟他拼!”毛泽东则对他说:“小鬼,不要胡说。我知道你这个小鬼,胆子很大哟!”

在长征途中的湘江血战中,兰映林左大腿中弹受伤。毛泽东知道他负伤后,考虑到他行动不便,准备给他一些钱,将他留在当地的山区养伤。他坚决不肯,对毛泽东说:“我已经读过4个月的诗书了,不想读了。我要跟着部队走。”拄着棍子行军的他始终没有掉队。毛泽东、周恩来等***很欣赏他这股顽强劲,有时让他骑他们的马,有时跟他一起走,还经常叫上他一块吃饭。

兰映林回忆说,尽管长征时他只有十六七岁,尽管万里征途困难重重,但因为一直跟在毛泽东等中央***的身边,时刻得到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他并没有觉得怎么苦,这也许正好应了毛泽东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少年毛泽东有一次去地主家,见地主家为富不仁,把掺了沙的米卖给别人,他非常气氛。然后他吧那掺了沙的米装在地主家用来祭祖的米盅里面,并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没地主祖先。 少年毛泽东就有很大的志向,为了增长见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他父亲希望他继承他的家产,做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学习,并留下一首诗,诗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去闯世界,如果学业无成誓不归来。 就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段时间,毛泽东寝食难安:“群众没有粮,屁股落不得床!”

就在毛泽东长汀养病期间,参加红军不久的上杭县官庄乡人兰 映 林 认识了毛泽东。长征前夕,他在瑞金集结时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当时,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斥,毛泽东失去了红军的领导权。上世纪60年代曾任福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兰映林,接受采访时描述道,见面后,他直率地对毛泽东说:“主席,听说有人要打倒你。没有关系,我豁出去了,谁要打倒你,我跟他拼!”毛泽东则对他说:“小鬼,不要胡说。我知道你这个小鬼,胆子很大哟!”

在长征途中的湘江血战中,兰映林左大腿中弹受伤。毛泽东知道他负伤后,考虑到他行动不便,准备给他一些钱,将他留在当地的山区养伤。他坚决不肯,对毛泽东说:“我已经读过4个月的诗书了,不想读了。我要跟着部队走。”拄着棍子行军的他始终没有掉队。毛泽东、周恩来等***很欣赏他这股顽强劲,有时让他骑他们的马,有时跟他一起走,还经常叫上他一块吃饭。

兰映林回忆说,尽管长征时他只有十六七岁,尽管万里征途困难重重,但因为一直跟在毛泽东等中央***的身边,时刻得到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他并没有觉得怎么苦,这也许正好应了毛泽东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毛泽东与自己座车的小故事

从陈嘉庚捐助的两辆“福特”轿车,到解放战争缴获的美式吉普,从苏联斯大林赠送的“吉斯”防弹车,到我国自已生产的“红旗”加长豪华轿车。毛主席座车的变化旁证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风云变幻、波澜起伏,也见证了这位伟人对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殷切期待……

1、陈嘉庚赠送两辆“福特”

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一直没有自己的专用轿车。早在延安时期,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出于对中国***人的敬仰和爱戴,专程将两辆美国“福特”牌轿车送给中共中央。党中央有关部门在研究如何使用这两辆车时,大多数人都主张给毛主席配一辆,主席知道后立即表示坚决反对。后来,毛主席到底没要专车,一辆配给了指挥作战的朱老总,另一辆则给了年岁较大的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等“五老”使用。当然,由于当时延安仅有这两辆轿车,因此,偶尔也会被毛主席或其他中央***紧急调用。

这两辆车还演绎了毛泽东与张思德一段鲜为人知的感情故事。1942年10月,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备团,上级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他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分配。第二年春,组织选派他到中央警备团直属警卫队,也就是在毛主席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这可把张思德乐坏了,下决心要“好好当一名枣园哨兵”!

枣园是毛主席在延安的住所,张思德在这里全心全意站岗放哨。每次毛主席外出开会,他总是提前把枪擦得亮亮的,提着水壶早早等在车边。“福特”牌轿车车身宽大,可以乘坐10个人,车后还有一个专供警卫人员站立的踏板。为了安全,每次外出,张思德都站在踏板上。有一次,毛主席拍着张思德的肩膀说:“小张,以后别站这儿,就坐车里,外面有危险的!”

2、乘坐美式吉普进入北平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向北平(今北京)迁移时,毛主席坐的是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美式军用吉普车。毛主席坐着吉普车进入北平,并且乘坐它在西苑机场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

这种吉普车用今天的眼光看,会觉得非常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和行驶无关的零件和装饰:见棱见角的车身,所有的外观线条尽量取直,车辆的离地间隙大,车辆的高度又很低,驾驶者端坐在座椅上,高高在上地驾驶车辆,用美国大兵的话说“就像坐在家门口最高一级木台阶上一样”。该车连门都没有,只是在通常该装门的地方开了一个缺口。方向盘看上去极简陋,四根辐条就是铁圆条,仪表也只有最必要的。刮雨器是手动的,有一个手摇的曲柄,边开车边用一只手摇动曲柄刮水。前桥前突,从侧面看,前轮在车辆的最前端,车身也很短,后排的乘员显得比较局促,乘坐舒适性很差。可折叠的车篷只能象征性地遮风蔽雨……可是,这种简陋的汽车当时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用品了。

图为前苏联斯大林汽车制造厂于40年代生产的专供中央***乘座的高级防弹轿吉斯110,此车是1950年斯大林送给毛主席的三部吉斯110中的一部,目前此车才行驶了4万公里

3、斯大林馈赠防弹“吉斯”

毛主席拥有专车还是在建国后,这辆车目前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层中央大厅陈列着。在毛主席进入北平后,他乘坐美式吉普车检阅部队的照片被斯大林看到,他马上批示有关部门,将当时苏联制造的最先进的“吉斯-0”、“吉斯-5”等一批高级轿车赠送给中国***。所以,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几位主要***: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乘坐的都是苏联产的“吉斯”防弹保险轿车。这种车有8个缸,耗油量相当大。

毛泽东的专车是一辆黑色防弹“吉斯”,这辆车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坐过,回国后,斯大林把它送给了毛泽东。1971年9月,毛泽东南巡时,洞悉不测,返抵北京丰台后,正是这辆“吉斯”载着他一路平安地回到万寿路住所。这辆车是跟随毛主席时间最长的专车,可是,有谁会相信,毛主席乘坐的这辆高级轿车内竟然没有空调设备!

毛主席身高体胖,尤其爱出汗。一到夏天,车里如蒸笼一样,为保证安全,车窗不能随意打开,为降低车内温度,只好在车子前排与后座的间隙,放上一个盛冰块的盆子,以此调节车内温度。毛主席从没有对这种土办法感到不满,或提出什么要求。车内的冰盆就这样伴随他度过了十几个炎炎夏日,直到1966年,首批中国自产的20辆“大红旗”轿车才替换了中央***乘坐的苏联车。

一生喜欢游泳 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可以说一辈子坚持游泳。 韶山冲,毛泽东家门口有两个水塘,这是毛主席小时候经常游泳的地方,打水仗,游泳,曾给他无穷的乐趣。 在第一师范上学时,学校前面就是小面很宽的湘江,更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5月到10月,毛泽东和几个同学几乎每天都到湘江游泳,还横渡湘江。到了冬天,许多人都不敢下水,毛泽东和几个伙伴还坚持冬泳。1918年3月,游泳家,上海《教育杂志》主编李石岑来长沙,毛泽东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教授游泳技术。当时,毛泽东还写过一首有关游泳的诗,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了七十岁,毛泽东还横渡长江,真了不起。 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也是毛泽东喜爱的运动。从第一师范前面过了江就是岳麓山,这是毛泽东和伙伴们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的好地方。他们游过湘江,躺在烈日照射的沙滩上伸展开身子进行日光浴,遇到暴风雨,他们不去躲避,反而在大风大雨中奔跑呼叫,这叫风浴和雨浴,登上山峰,迎风高歌,这叫空气浴。 野外露宿。毛泽东经常邀集几个同学到妙高峯君子亭和岳麓山、爱晚亭附近露宿。他们尽情的游玩,尽情地高谈阔论,夜深人静了,他们分散开在枯柴杂草中露宿。 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看到庙旁露宿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因为夜里蚊子多,游人吵醒了露宿的人, 收起报纸就走开了,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经常与同学结伴长途步行锻炼身体,他曾和蔡和森步行考察洞庭湖周围的农村和肖子升到湘中五县游学,步行数百里。 毛泽东不仅自己刻苦锻炼身体,还带动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担任学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时,就组织过游泳,有百余人参加。毛泽东当时还写过一篇研究体育的文章叫《体育之研究》,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的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仍然非常重视体育。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并亲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毛主席刻苦锻炼身体的几个小故事,同学们听了以后,也要从小好好锻炼身体,将来才能为实现小康,建设国家做贡献。 最后,我想引用毛主席的两段谈话,说明他老人家是多么重视体育锻炼,我们要好好学习。 毛主席在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 我们也热衷于锻炼身体。在寒假里,我们徒步爬山越野,绕城涉水。如果下雨,我们就脱去衬衣,称为雨浴,烈日炎炎时,我们也脱去衬衣,称为日光浴,在春风里,我们大嚷大叫,称之为一项新运动项目"风浴"。寒霜降临时,我们露宿野外,甚至在十一月份到冰冷的江中游泳。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美其名曰"锻炼身体"。也许这么做有助于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日后,我在南方的转徒征程,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极其需要这样的一副体格。 1951年,毛主席在接见湖南的几位教育界人士时,也谈到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他说:"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去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需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潚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人。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毛泽东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小毛泽东想了一个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看牛,一伙人割草,一伙人采野果子。 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吃野果、讲故事。

“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爱民的毛主席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龙场悟道

1、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1942年年底,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更忙了。他有个习惯,喜欢晚上办公,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这样他睡眠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还要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块去参加劳动。

机要科的同志们见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样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主席到地头去的当儿,他们合计后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望着他们这一帮十六七岁的小青年,摆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助,并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毛主席用了几个下午的时间,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并在地上浇了水,上了肥,种上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绿油油的蔬菜、丰硕的果实缀在枝头上,把枣园的后山坡装点得更加美丽了。

2、有轿车不坐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

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

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

3、毛主席对毛岸英“约法三章”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寻思半天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同志新同志是谁?他才知道是毛岸英。

可他又奇怪:毛主席的儿子怎么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那位同志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4、毛泽东宴请陈嘉庚,主菜是邻居送来的一只鸡

1940年初夏,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带着海外华人捐助的财物回国支援抗战。先到重庆,受到国民党一掷千金的“热情款待”。却让他的心里大不以为然,抗战那么艰苦,重庆竟然还这么奢华。

后来陈嘉庚又辗转来到延安,毛泽东就在杨家岭自己的窑洞前摆了小桌招待他。从坡下自己的小菜畦里拔来新鲜青菜,主菜是邻居大嫂送来的一只鸡,这顿饭却让吃过见过大世面的陈嘉庚大为感动。他正是通过这顿平时很难吃得上的饭菜,看到了革命的希望,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5、毛泽东待人接物坦然随意,敢在记者斯诺面前捉虱子

斯诺在《西行漫记》里记述了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情景。当时陕北高原上的气候还有点凉,但窑洞外面的阳光倒很温暖,毛泽东就和他对坐在小院的太阳地儿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非同寻常的一次长谈。 几乎没有什么客套,毛泽东就进入正题,谈话直截了当,又生动多智。

随着他的谈兴越来越旺,身上开始发热,便不经意地解开了裤腰带,一边说着话,一边将手伸进裤腰里捉虱子。捉到吸满了血的虱子,就用指甲挤破,啪啪作声。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极其自然,就像是交谈中必不可少的动作,能给谈话助兴,还可以加强话里的意味。

人民网-毛泽东延安时期的三个小故事

中国文明网-陕北札记:周恩来的曲臂 毛泽东在斯诺面前捉虱子

来到龙场那年,王阳明36岁。

不夸张地说,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活下来。

此前,王阳明任职兵部,是个京官。

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逮捕戴铣、薄彦徽等官员。王阳明义愤难平,向明武宗上书直言。

皇帝看没看王阳明的奏折我不知道,反正刘瑾是很认真地看了。刘瑾非常生气,后果非常严重:王阳明被打入大牢,杖责四十。

这种刑罚,身体不好的人根本扛不住。当时戴铣被廷杖三十,直接死于杖下。

王阳明的运气还算好,至少他活了下来。

但刘瑾的心肠可就没那么好了。随后,王阳明被贬官,担任贵州龙场驿站站长(龙场驿驿丞)。1508年,他抵达龙场。

驿站站长是个几品官?对不起,没品。

当年的龙场,是一个荒芜的小村落。关于这个村落,《阳明先生年谱》里有这么两句描述: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的内容(500字)

一句话,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而且,这里住的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兄弟,语言根本不通。只有少数从中土逃亡过去的人,估计可以帮忙做下翻译。

说白了,这就是个彻彻底底的蛮荒之地。

既然没让你死在眼皮底下,那就让你死在万里之外吧——刘瑾当时应该是这么想的。

在龙场,活下来也确实不容易。

龙场的普通一天。

王阳明突然看到了三个从北京来的人——一名吏员带着儿子和仆人途经龙场,在一户苗族人家里住了下来。

王阳明隔着篱笆看到他们,想去拜访下(这地方来个外人确实难得)。但当时正值阴雨,天也有点黑,王阳明想想就算了。第二天一早,王阳明派人通报,却发现三人已经走了。

中午,有人告诉王阳明,蜈蚣坡下面死了个老人,旁边有两个人哭得很伤心。王阳明有些伤感:肯定是吏员死了。

黄昏,又有人来说:“城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叹”。

第二天,又有人从蜈蚣坡来,说:坡下有三具尸体。

这位不知名的吏员,和他的儿子、仆人,全部死在了龙场的荒郊野岭。

这位吏员大概也是因为被贬官,而从北京前来的。类似的经历让王阳明心生不忍。他带上僮仆将三人一一安葬。

僮仆开始有些不愿意,王阳明说:我与你,就像他们一样啊。僮仆听完,潸然泪下。

埋葬好三人后,王阳明写下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祭奠文字:《瘗旅文》。在王阳明看来,吏员之死,几乎是必然的。

王阳明说,你们一路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外临瘴疠,内存忧郁,怎么能免于死亡呢?我知道你们一定会死,只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啊。

确实如此,“职业生涯”的巨大落差,身体的高度疲惫,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对心理和身体上的多重煎熬,真的很少有人能扛下来。就算扛下来了,也得脱好几层皮。

但王阳明却异常坚韧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

在这个是人就得脱几层皮的地方,他不仅没有走向“死地”,反而完成了生命中的“脱胎换骨”。

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他在《瘗旅文》中,也讲出了自己的心得: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翻译一下:我没有一天自怨自艾,恐惧忧伤。

秘诀很简单:心态好。

一个人的心理状况,确实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身体状态。遭遇重大挫折时,撑下来的人,往往靠的是那“一口真气”。

道理很简单。但关键的问题是,这口“真气”该怎么练呢?

从王阳明的经历来看,他能保持这样的心态,有几点可能是最重要的。

第一,多了解世道人心,但同时,多培育内心信念。

简单的生活往往令人向往。但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承受某些事件的打击,也很可能是因为简单的生活经验,让我们没有想到世道人心可能会如此复杂。

和靠技术吃饭的很多现代人不同,在王阳明的时代,一般读书人能期望的最好职业就是从政。明朝官场,那可真是个世道人心的“万花筒”啊,是非善恶,云波诡谲……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1481年中状元后,便官授翰林修撰。这一年,王阳明九周岁。在耳濡目染中,王阳明对明朝官场应该了解得非常清楚。

当遭遇不公、打压时,一个人如果缺少对世道人心的了解,恐怕会很容易想不开——命运为什么会对我如此,人性为何竟会这样;但同时,如果缺少自己的信念,恐怕也只能强行自我宽慰,甚至失去对世界的信心,转头用同样的行为伤害他人——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但王阳明有自己的信念。他的信念,是儒家的君子人格。

来到龙场之后,王阳明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王阳明想知道,如果孔孟这样的圣人面临类似处境,又会怎么做?

王阳明是找到了答案的。在龙场,王阳明将新建的小木屋命名为“何陋轩”。随后,他又在附近建了座“君子亭”。

读过《陋室铭》的人都知道,“何陋”这个典故出自《论语》。王阳明引用这个典故,确实非常贴切。

《论语》记载,孔子想搬到九夷(淮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在“有人”看来,中原才有灿烂的华夏文化啊。蛮夷之地,怎么能去?但孔子不这么看。

龙场,同样是“南蛮”之地。而龙场的小木屋,也绝对算得上“陋”了。但王阳明却叫它“何陋轩”。

君子人格,是支撑王阳明龙场生活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二,放下身段,找事去做。

刚到龙场,王阳明的随从就抑郁了。

知道龙场苦,不知道有这么苦啊。

翻山越岭,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浑身疲惫。到龙场后,估计大家最想做的事就是:先赶紧睡上一觉。

睡觉?对不起,没地方睡。

什么,驿站不是有建制的吗?驿丞怎么可能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不好意思,这个,真没有。

洪武年间的建制,如今只剩下虚名。

不知道在谁家凑合了几夜,反正到龙场没多久,随从们就扛不住了,纷纷病倒。

这时候,王阳明心甘情愿当起了“仆人”。他亲自烧水、劈柴、煮粥,伺候这些病号;还经常唱点家乡小调,讲讲幽默段子,宽慰仆人们。在王阳明的悉心照料下,仆人们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

但是,身体好有什么用呢?人家派你来,就是折腾你的,没打算让你干正经事。

行,你不让我干事,我就自己找事做。

第一件事:没房子?那就盖房子。王阳明和仆人开始搞起民生工程。先把自己的茅草庵盖好,然后,教会当地人盖房子。自此,龙场第一次有了土木结构的房子。

第二件事:没政务?那就读书、育人。王阳明在山上挖了个洞穴,改成居室,取名“玩易窝”,在这里研读《周易》。

然后,王阳明办起了教育事业。很多学子仰慕王阳明,纷纷前来求教。王阳明带着他们,一边畅游山水,一边随处传道,真是不亦乐乎。

除此之外,王阳明还干了不少事。比如说,贵州水西地区少数民族叛乱,他就写信警告当地少数民族最高长官安贵荣。后者听从王阳明的劝告,出兵平息了这场灾难。

可以说,在龙场这几年,只要能干的事,王阳明都想办法干了。

人是要有所寄托的。心里的精神力量是基础,在此之上,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做事,来充实自己。

对于一个习惯了好生活的人而言,放下身段去做一些琐事,一开始并不那么容易。

但承认现实,从能做的事做起,才是走出困境,重新开始的第一步。

第三,别把生命的意义,寄托在外物之上。

科举时代,不少读书人都将当官(顺便发财)作为人生目标。一旦官场失意,人生仿佛失去方向,很难不陷入抑郁之中。

而对王阳明来说,科举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标。

有一次,王阳明科举落榜。同舍中也有考生落榜,并以此为耻。王阳明于是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而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不管上榜还是落榜,我都不动心。

这话今天听起来有点像在唱高调。不过,王阳明说这话时,确实是非常诚恳的。

《孟子》说过:我四十不动心。

如果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内心当然会随着外在得失而不断起伏。

王阳明也很重视科举,他认为这是做事业、养父母的一个条件。但这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事。

最重要的事,是做第一等人:圣贤。而成为圣贤,同样不靠外人。

千圣皆过影,良知是吾师。

良知来自内心,意义源于自己。

社会是一个组织,要在组织中取得成功,本质是需要满足他人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的价值和意义,也确实在满足他人中得到体现。

但我们可能也会忘记一点:事业遭遇挫折,失去组织中的位置,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意义就消失了。

真正的意义,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寻。

生活不讲道理。谁都难免遭遇挫折。

我们有时确实可以在挫折中进步;甚至由于被逼到墙角,爆发出想象不到的能量。

但事情并不会自己这样发展。挫折不会负责教你成长。

面对挫折,不管有多少希望,我们只有一条办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它。从现实出发,自己找路去走。

对龙场的王阳明来说,他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真正道路。

为此,他日夜端居澄默,苦心思索。

龙场,一个普通的深夜。

人们都已入睡。万籁俱寂。

最终,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王阳明先生从噩梦中惊醒,不是恐惧而是狂喜地喊叫起来:我知道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从前向心外寻求真理,大错特错。一切真理,皆在我们心中,不在心外。

这就是龙场悟道,它标志着阳明心学就此诞生。

一直以来,提到龙场悟道,大多数人都认为,王阳明悟透的“道”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这八个字,浓缩为三个字,则是“心即理”——心外无理。

看上去特别简单、直观的三个字,怎么可能帮助日后的王阳明创建那么伟大的事功?

其实,“心即理”没那么简单。

首先,如果一切道理、真理、天理都在我心中,那么我从心而做的任何事就符合真理,遵循天理。凡是符合真理、遵循天理的事情就是伟大的事,做出伟大事业的人就是伟人。

你发自真诚地爱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件伟大的事。否则,纵然你位高权重,却不以良知为行事准绳,你所做的事纵然再惊天动地,也不能称为伟大。

人人皆可伟大,人人皆可为圣贤。

其次,如果一件事是伟大的事,那么你做这件事时,心中是充满狂热使命感的。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不忘初心,你就会奋勇向前,担当精神会保证这件事的成功。

再次,倘若人人皆可为圣贤,那大家就是平等的。当你为人处事自大时要记得,你不比别人优越;当你自卑时也要记得,你不比别人差。当有人压迫你时,你要勇于反抗,自尊无畏的精神,是阳明心学的灵魂。

最后,如果一切真理、天理都在我心中,那么,我们就不必耗费时间向外求取真理,这样,就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不过,“心即理”容易让人想歪,既然真理、天理在我心中,我从心而作的任何事就是伟大的事。那么,杀人抢劫是否也符合天理?

王阳明告诉你,从心而做,不是随心所欲。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个东西叫良知,它随时监控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只有被它认可的事,才是伟大的事。

而之所以说,真理、天理在我们心中,也无非是我们心中有个监督官——良知。

这不能怪有人多想,因为1508年王阳明创建心学时,他还没有把“良知”这个词汇作为其学说的正式概念。直到13年后的1521年,才有“良知”和“致良知”概念的诞生。

心外无理,意味着真理不在我们心外,不在权威人士那里,这也就是说,我们对流行于世的那些所谓真理,必须要有怀疑的态度,看它是否和我们的心相契合。

要勇于挑战与我心不契合的权威,不以权威之是非为是非。每个人的肩膀上都扛着自己的脑袋,但不是每个人的脑袋都装着自己的东西。我们脑子里装了很多别人的东西,必须要以良知作为判断,它是否符合真理,遵循着天理。

我们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意志,惟有如此,我们才是真正的人,而不是乌合之众中的一个傀儡。

王阳明心学的基石“心即理”,是其龙场悟道所悟出的最简易明快的“道”。这个“道”就是一,这个“一”就是做自己的主人,不做他人的奴隶。

你肯用心,必有真理出现。王阳明说,你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必然会产生孝顺父母的理,你真有忠诚君主的心,必然会产生忠诚君主的理。孝和忠这种理,不必去外寻求,它就在我们心中。

所以,世间一切事,就怕你用心,但凡你用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因为真理会自现。如果你不用心,那再简单的事也不会被解决,因为真理不会出现。

王阳明说,心,在物为理。即是说,心,必须要去事情上呈现,才有真理出现。如果你不行动,你的心不过是个器官,真理永不可能再现。

你只有行动起来,才有真理出现,才是真的“心即理”。

王阳明心学被称为行动哲学,缘起就在他龙场悟道的起脚——心即理——处。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