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技数码 > 正文

截断徐蚌:徐蚌会战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12-31 09:20:42浏览:11分类:科技数码

淮海战役前,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共60余万人,企图以徐州为中心,控制陇海路商丘、海州段及津浦路南段,作为南京屏障。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主力按计划发起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目标是歼灭徐州以东的黄百韬第7兵团于新安镇、运河地区。而中原野战军在郑州作战后,10月27日兼程东进,计划先歼灭位于商丘以东的国民党军刘汝明部,尔后向徐蚌线出击。中央军委接华野报告,徐州刘峙集团可能实行总撤退,立即做出将其就地歼灭于徐州地区的决策,11月10日3时电示陈毅、邓小平:“你们应集中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决愈好,至要至盼。”宿县之战出此拉开序幕。

战前态势

就在10日,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赶至永城以北唰陈毅、邓小平会合。根据军委指示,三人共同制定徐蚌线作战计划,最终批准其部署:以中野4纵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指挥中野4纵、华野3纵和两厂纵队,向津浦路宿县、徐州之间攻击,力求歼灭向徐州北撇的孙元良兵团,从南面威逼徐州;以中野3纵配属9纵一部,攻取宿县;9纵主力及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沿津浦路固镇、蚌埠段向南推进,以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援;1纵配置在宿县西北地区,担任总预备队。

11月11日晚,濉溪县临涣镇文昌宫召集了各纵队领导会议。邓小平特别强调:此次的徐蚌线作战,关键在于夺取宿县,这对于配合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防止徐州之敌南逃,阻击黄维兵团东援,都有重大意义。占领了宿县,控制了徐蚌两侧广大地区,“就有了战场”,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黄维兵团。他命令各纵队不惜任何代价,坚决大胆地夺取胜利。这时战场态势是华野同歼黄百韬兵团,鏖战正酣,徐州之敌欲退不能退,东援的黄维兵团将到未到,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援受阻,战机捕捉得可谓正当其时。

3纵司令员陈锡联受领任务后,马上召集各旅主官传达指示和作战部署。与会人员得知野司赋予攻取宿县、截断徐蚌的任务时,个个精神昂奋,说自转出大别山后,虽然只有6个团1.6万余人(留有3个团在皖西地区坚持斗争),但部队军政素质好,战斗热情高,特别是在豫西经过整训整军运动,战技术水平、政治觉悟、组织纪律性都有很大提高,上上下下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坚决打好“出击徐蚌第一仗”。根据上级指示和宿县设防情况,确定具体作战部署如下:第8旅从东、北两面包围宿县,占领东关、北关和宿县火车站,并破坏符离集至宿县的铁路,尔后作为纵队预备队;第9旅从西、南两面包围宿县,切断宿县至固镇的铁路,从西门攻城;第7旅完成张公店地区作战任务后,担任东门主攻;9纵第80团为攻西城预备队。部署完毕后,陈锡联要求各旅领导要亲自组织侦察,掌握敌情地形,选好攻击路线,要加强政治动员,发扬军事民主,不惜一切代价,争取3天拿下宿县。这时又接到上级关于以1纵和9纵炮兵营配属3纵作战的通知,这真是如虎添翼,有了炮兵的有力支援,夺取宿县更增加了必胜把握。3纵在大雨滂沱中紧急出动,昼夜兼程,直扑宿县。

宿县地处淮北平原,北距徐州75公里,南距蚌埠90公里,是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的枢纽,人称“南徐州”,是徐州“剿总”通向京沪要地的门户和重要补给基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陇海路被华东野战军切断后,津浦铁路徐蚌段就成为徐州“剿总”同南京“统帅部”惟一陆路通道,一旦切断徐蚌线,即可置徐州刘峙集团于粮弹两缺、欲退无路的绝境。正因如此,宿县为“永久设防城市”――环城有宽约20米、深2米多的护城河;城墙坚固高耸,有坚固的永备工事,筑有多层射击孔和暗堡;城内街道筑有路障、地堡,各驻守要点利用沙袋、铁丝网筑成核心阵地,既能独立作战,又可相互支援;装甲车机动配置在各要点及主要通道,特别是东关有原日军修筑的方圆两公里的兵营,中间有火车站连接东关街道,为进出宿县城的重要门户。敌守军为交警第16总队、第2总队第3大队、第25军第148师、装甲第7营及后方留守机关,共1.3万人,指挥官是津浦路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张绩武。总体看来,守军装备较好,思想较坚定,极有可能固守,但建制庞杂,不便统一指挥和组织协同。鉴于第148师战斗力弱,刘峙曾指示要调精锐换防,但未执行。

肃清外围

11月12日13时许,我军第9旅第25团迅速向西北方逼近,前卫营进至宿县以西的张仙庙,与敌1个步兵连及4辆装甲车遭遇。我军当即攻击,乘胜占领西关,直插城南,以一部破坏大铁桥,主力攻入南关。战至24时许,连续打退了东关守军多次反击,炸毁装甲车1辆。到13日拂晓,从西、南两面完成对宿县的包围。

第8旅12日进逼宿县,以第22团向东关搜索,第23团一个营在北关佯动,主力直奔九孔桥,将其炸毁,击退了由徐州开来的满载部队的火车和由宿县开出的铁甲列车,一直追到符离集。13日中午,从符离集撤出的国民党军一个营企图经东关逃入城内,遭到我第22团南北夹击,歼灭300多人。战至黄昏,第22团夺占东关兵营。至此,除了东关之外,宿县外围已经被3纵控制。14日,我第7旅在张公店歼敌第543团后,兼程参战,宿县守军已成瓮中之鳖。

陈锡联决心尽快总攻,亲自率领各旅军政主官围绕宿县城进行现地勘察,然后决定先集中兵力拿下东关,彻底包围宿县,然后利用东关、西关的民房靠近城墙的特点,选定东门、西门为突破口。具体部署为:第7旅以第19、第21团共五个营和加强炮兵(30余门)主攻小东门;第21团一个营、旅直警卫营向大东门佯动;第9旅第25团攻击西门,第26团一个营为二梯队,其余在南关助攻;第8旅第22团在第19团后跟进,第23团第3营佯攻北门。

第8旅(欠一个营)和第7旅第19团一个营经过一个白天准备,于14日18时许向东关进攻。部队在炮火掩护下,迅猛突破防御前沿,击退守军多次反扑,并以院落为依托,向纵深发展。期间遭到敌6辆装甲车猛烈火力拦阻,第7旅迅速组织反击,以炸药包炸毁装甲车1辆,用火箭筒击毁2辆,其余敌军仓皇退入城内。这时,城内守军发射大量燃烧弹,烧毁东关民房1400多问,第7旅除组织部队继续勇猛攻击外,当即指派两个营组织灭火。守军见解放军已经直驱城下,就准备炸毁东门外的小东门桥,希望阻止解放军推进。我军一面迅速冲击,一面集中火力护桥。守军抵挡不住,在慌乱中只炸桥一半就被迫退回城内,使得人可以过桥,从而为攻城创造了有利条件。第23团同时攻克了火车站。至15日4时,3纵夺占了宿县四关,扫清了外围据点,城内守军已经完全陷入解放军严密的包围之中。

周密准备

全部扫清了外围据点后,各部队进一步根据所承担的任务,紧凑全面地进行了准备工作。纵队及各旅领导现地勘察地形,了解敌情,研究打法,确定突破口位置、火力配备、协同动作等有关问题。担任主攻的第7旅采 取“分批勘察”的方法――突击团的连长、突击营的排长、班长甚至战斗小组组长,都分批抵近到护城河沿岸认真勘察了突破地段,使部队做到了“任务明、敌情明、冲击路线明、协同信号明”。各级指挥所均靠前配置,第7、第9旅指挥所都配置在第一梯队突击营附近,指挥员能亲自观察、掌握战场情况,不仅使指挥员的决心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同时也减少了指挥程序,能够及时把指挥员的决心付诸实施。为了提高炮兵的射击精度,我军野炮推进到距目标1000米,山炮抵近到距目标100米,详细确定了每个火炮的射击目标。各攻城部队还结合具体任务进行了战前练兵。

部队刚到新区,情况不熟悉,群众尚未充分发动,战斗器材准备困难很大。为此,部队广泛开展军事民主,集思广益,为战斗胜利献计献策,捆绑了大量炸药包、集束手榴弹,准备了大量绳索、梯子。第7旅的主要突击方向上有半片桥面可以通行,为防敌破坏,除了组织火力严密保护外,并成立了架桥小组,准备了几副桥板。第9旅针对在护城河上架桥闲难的问题,广泛发动群众,特务连战士杨守业提出了“滑竿架桥法”,即把长竹竿伸到河中心的桥墩上,尔后把桥板放在竹竿上用力一推,桥板即可顺竿滑上桥墩。为了避免临战架桥工程失误,副营长吴银河带4名战士,冒着敌机枪火力,深夜潜渡到护城河对岸,实地测量了架桥长度,制作了三套桥板。就这样,各项战斗准备工作具体细致,为战斗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思想动员工作同样卓有成效。纵队、旅首长以下各级指挥员都到基层参与动员,进一步阐明当前淮海战役形势,反复强调宿县作战关系到战役全局,号召部队全力以赴,以“打好仗”的实际行动为中野,为三纵争光,为人民再立新功!同时还指示部队要严守战场纪律,执行“城市政策”,争取“军政双胜”。鼓舞之下的部队纷纷要求担任最艰巨的战斗任务,全纵上下掀起了“杀敌立功竞赛”,提出了“谁英雄、谁好汉,宿县城头比比看”、“在战斗中换枪”等战斗 口号 ,少数之前受过处分的人员表示要“在战斗中立功劳,以实际行动取消自己的处分”,预备党员纷纷表示“要在战斗中解决自己的党籍问题”。可见,部队的战斗积极性空前高涨。

攻破坚城

11月15日17时,3纵对宿县发起总攻。为了迷惑守军,担任南北两关佯攻任务的部队提前15分钟开始攻击,吸引敌兵力火力。紧接着东西两关的部队开始了30分钟火力准备,配属第7旅的野炮全力进行破坏性射击,山炮则以直瞄射击摧毁了城墙数个碉堡,迫击炮以行进间拦阻射击封锁纵深要道。经过一阵猛烈的火力急袭,小东门两侧的敌军火力大部被摧毁。

17时10分,第7旅工兵连在火力掩护下连续爆破。第一爆破组炸开小桥西侧鹿砦,第二爆破组爆破时中弹,全部伤亡。第三爆破组又冲上去,将一个50公斤的炸药包送上小东门,因为城墙过厚,未能炸塌。第四爆破组随即加量,把70公斤的炸药包送上小东门右侧,炸塌了半截城墙,第19团突击队迅速向小东门冲击。

由于突破口太高,等架梯组将梯子架好,战士正登梯跃墙时,梯子超载,断为两截。在这关键时刻,排长杨水保急中生智,决定搭“人梯”登城,他自己第一个蹲下身子,接着6名战士相继攀上,突击队迅速登上城头,打退了守军一次又一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后续部队乘势源源不断投入战斗。

从火力准备到突破城垣,仅仅用了40分钟。这样快速的突破,得益于火力、爆破、突击三者的密切协同:炮兵部队的抵近、破坏射击推毁了正面碉堡和火力点,曲射火炮的行进间拦阻射击阻止了纵深之敌增援,爆破组在火力掩护下扫清障碍,开辟通路,突击队紧接着发起冲击。三者紧密衔接,使突破战斗进展相当顺利。第19团突破小东门后,第21团紧接着投入战斗,分别沿东大街南北两侧进攻。此时,守军为了堵住缺口,以装甲车数辆掩护步兵,以密集队形向小东门反扑。第7旅战士以手榴弹、炸药包和密集火力杀伤反扑之敌,甚至与敌展开了白刃格斗。我军迂回分割,**穿壁,迅速向纵深发展。第19团和第21团密切协同,打破了守军层层阻击,击毁装甲车数辆;第8旅第22团也适时投入战斗,第23团从东北角进入城内。各部队相互配合,与守军展开逐屋逐街争夺的激烈巷战。

担任西门攻击的第9旅以猛烈炮火压制和摧毁了敌前沿火力,并集中了所有轻重机枪,对20多个火力点摧毁射击约10分钟。接着,第25团强行架桥。这时守军密集火力全部倾泻到桥上,特别是桥头附近一个从未暴露的暗堡,等我架桥组前出时,突然以火力封锁桥头,架桥组一批批倒下,难以靠近。童国贵旅长及时调来几具火箭简,将其摧毁,第六次架桥终于成功,然而执行架桥任务的第7连仅剩下16人。接着,爆破分队迅速跃过桥头,连续三次爆破,将城墙炸开一个斜坡缺口,第3营趁爆破烟雾迅速过桥,当接近护城河桥头时,又遭到交叉火力杀伤,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勇猛冲击,前仆后继。新战士周玉明手提一篮子手榴弹冲在最前面,身负重伤而倒在地上后,还顽强地投出了18枚手榴弹。刚冲上城头,守军连续反扑,第3营第8连在仅剩14人且多数负伤的情况下,仍然顽强控制突破口,第9连紧跟登城,打退了守军反扑,扩大了突破口。

我军登城并向城内发展时,遭到敌三面反扑,第1营第2连干部全部伤亡,部队自动组织冲杀,只剩下了二三十人,战士们就主动跟兄弟部队一起攻击。各攻击部队主动配合,密切协同,迅速向西大街以北发展,占领县政府。第26团(欠第2营)也及时投入战斗,在西大街全歼敌第148师师部。9纵第80团协同第9旅向城西北部发展,歼敌一部。此时,在南北两关攻城的第9旅第26团第2营和第8旅第23团第3营相继攻人城内,配合主攻部队向纵深发展,战至23时,全纵在县城中心十字街口胜利会师。

此时,宿县守军最高指挥官张绩武及其司令部共300余人,已经被围闲在城西南福音堂内,依托坚固工事,以4辆装甲车封锁道路,继续抵抗。16日2时许,在劝降无效后,3纵即令进攻。第7旅第19团向敌指挥部攻击,山炮在城头上设置阵地,连续击中福音堂钟楼;第8旅工兵炸毁装甲车1辆,其余3辆当即被缴获,并调转装甲车机枪,向教堂守军开火。张绩武带两个守备中队向南门逃跑,被第19团拦住逃路,随即退入附近两所院子。第19团乘势冲进去,俘其一部,以手榴弹粉碎了其最后的抵抗,在一片“缴枪不杀”的呐喊声中,残敌150余人弃械投降。张绩武化名“方晓兮”,冒充“商丘兵营管理所中尉书记”,企图蒙混过关,很快被清查出来。

与此同时,中野4纵和华野3纵、两广纵队攻占宿县以北的夹沟,追歼由宿县北撤的孙元良兵团第41军军部及所属第122师,俘敌3000余人,在三堡地区歼灭第3绥靖区第37师4000余人。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分区部队、豫西军区两个团协同攻占了蚌埠以北的固镇,破坏了津浦路徐蚌段曹村至固镇间的铁路近百公里,控制了沿线广大地区。加上3纵攻取宿县的胜利,解放军完全控制了徐州以南、蚌埠以北的津浦铁路,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截断徐蚌:徐蚌会战

巨大影响

宿县战役,3纵毙俘敌津浦路护路中将副司令兼宿县最高指挥官张绩武以下1万余人,缴获巨大,在战略上的意义尤为重大:将徐蚌线拦腰截断,斩断了徐州集团与“统帅部”的联系,断绝了补给线,吸引了徐州之敌南顾,阻击徐州南部敌援军东进和北上;有力配合了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形成“关门打狗”的有利态势,既可防止徐州之敌南逃,又可正面抗击蚌埠之敌北援,粉碎了其“南北对进”企图,形成了淮海决战的格局――国民党军首尾不能相顾,为我军集中兵力各个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中野控制了以宿县为中心的徐蚌两侧广大地区,也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聚歼孤军深入的黄维兵团准备了广阔战场。

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对3纵攻克宿县、截断徐蚌,给予了高度评价,在23日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的电报中指出:“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可能消灭敌人十八个师,但对于‘截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做这种估计。这种形势的造成,主观上是因为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并攻占宿县,客观上是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很少有攻击能力……”

苏联十月革命完整资料

梦回卧龙台

陈光建

前 言:

写得好的文字,多半是梦境,一部《庄子》,半在梦中。如果将人生比作登山,回首之际,正所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原来,你几十年的经历,只是一场梦,这梦早已隐在身后云雾遮掩的翠微中了。

年近七旬,一些事情已经力不从心。要不要回卧龙台?几番预备,又几次放下,最后决意不再回去。因为,离开四十多年后,一切都已沧桑巨变,我怕现实的改变会让自己失望,对卧龙台的思念,还是让它留在梦里吧。

西藏米林县卧龙台,我当兵五年生活的地方。人的一生,有几个五年?而那五年,从十七岁到二十二岁,正是人生多梦的年龄,所以,我把自己的青春之梦留在了卧龙——一个真实的桃花源。时下的人,到处寻找世外桃源,有人将米林列为香格里拉深处的桃花源,人类最后的秘境。更有人,走马观花一回,就敢写有关米林的文字。依我说,你没有在那里经历几个寒暑,千万不要写,如果一定要写,那样的文字留给人的感觉,就两个字——浅薄。没有用双脚丈量过西藏的大山,没有喝过雅鲁藏布江水,最好不要说你去过西藏。

米林,在藏语里是“药洲”的意思,卧龙,则表示前面有连续的河湾。卧龙台,是一片因地震,泥石流冲击形成的江边扇形台地。台地背依更登更雪山,面向雅鲁藏布江,海拔2900米。台地背后的大山,随着海拔增高,依次是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最高处是大半年时间积雪的雪峰,雪峰上有一个高山湖,是台地水源的源头。想想,喝了四、五年纯净的雪峰融水,你还有什么遗憾?

卧龙台左侧有一条沟可以通向雪峰,一次执行任务,队伍走了半天才到山腰。从高大的,披满松萝树挂的云杉间放眼望去,江北群山逶迤,雅江如带,俯瞰山下团部的房屋,小似积木,人,大概细如豆粒了。台地右侧往上也有路可以登山,一条小径在原始森林间盘旋,六个小时只能走到半山,记得五年时间中只因训练登过两、三次,早上六点上山,中午才抵达半山平台,稍事休息后原路返回,回到营地已是下午四点过。不过,在缺氧的高原地区负重登山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

台地上是步兵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团部司、政、后机关,以及团直属特务连,通信连,炮连,卫生队驻地。沿着306省道往西,在台下左拐上坡,一条土路,途经炮连,卫生队,可抵达卧龙台三十三团团部驻地。团部大门是一座木制牌坊,横额书写着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牌坊左侧有岗哨亭。大门外原来没有操场,不远处有一条水渠,水渠下面就是青稞地。一九七三年以后才扩出一个大操场。

进团部大门,左边是特务连炊事班的柴堆,往里是猪圈。右边是团部军人服务社。往上,是一条有坡度的中轴路 ,路边开水渠,两旁种了杨树。中轴路左右,是对称的一排排干打垒铁皮瓦覆顶的营房。左边第一排营房是司务长,上士住房,往东依次是炊事班宿舍,连队饭堂兼礼堂,饭堂正面墙上是毛主席像,两旁是隶书语录对联: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我的手笔。饭堂往里是伙房。伙房外有水池,刲木为槽,从半山水渠引水注入其中,是我们的饮用水源。水池边有两株粗大的桃树,常有喜鹊停留枝头,是我的吉祥树。听到喜鹊叫时,多半有家书寄到。水池坡下有两间小屋,是连队澡堂,一年中,仅春节前开放。过水池往东是厕所。厕所建在坎上,立以木柱,上搭木板,围以木条,无顶,极简陋。附近有两株杜梨树,春季花开,蜂蝶频来,方便时亦可观景,战友戏称是享受六星级待遇。饭堂对面那排营房,从右至左依次为连长,指导员住房;连部司号员,卫生员,文书住房;警卫排三个班住房。右边第一排营房往西,依次是工兵排四个班住房,对面从左至右是连队主副食仓库;军械仓库;副连长,副指导员住房;侦察排三个班住房。工兵排和侦察排住房之间的空地上,种有五株苹果树。往西有小路通后勤各股和仓库,路旁也有桃树。整个营区就修建在桃树林中。

中轴路往上,依次是司令部各股,政治部各股和团首长驻地。路尽头有操场,操场南面有一座台子,用作首长讲话,文艺演出。操场左边是通信连驻地,营房外也有两株桃树。操场右边有路上山,可到特务连菜地,菜地往上大约一华里,是烈士陵园,再往上就是原始森林了。

桃花源里一定要有桃花,又是三月,卧龙台的桃花含苞了,因为海拔的关系,卧龙的桃花开得比内地迟。花开之前,春水未涨,雅鲁藏布江流速舒缓,远远望去,宛如一条蓝色的飘带,缭绕在喜马拉雅群山之间。

一九七一年四月底,我到达卧龙台时,桃花已经谢了,第一次看见桃花,是在七二年的春天。那个春天,我在离卧龙台以西二十公里,大森林旁的本宗渡口执勤。清晨,站在渡口江边,可以看到对岸本宗村和嘎塘村一带灿若云霞的桃花,那是一抹飘在山腰的粉色轻纱,隐约处就是一个真实的桃花源。目光所及,不是激动,而是刻骨铭心,这幅画面已经永存记忆,难以替代。我不忍将心中的小舟划向彼岸,让这记忆永远是梦吧。桃花源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仿佛若有光,……竟迷所在”。

(未完待续)

(注: 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陈光建: 四川成都人,祖籍安徽嘉山。1971年入伍,1976年退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十一师三十三团直属特务连文书兼军械员。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清远堂遗笺》一书作者,《印鉴-易均室辑拓印谱两种》特邀编委。《成都文物》,《文化成都》自由撰稿人。

十月革命(the October Revolution) ,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农兵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革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等人的领导下,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后颁布了一系列革命法令。随即苏维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阵营对于无产阶级政权极为恐惧仇恨,他们在1918-1920年多次发动干涉进攻,并且支持俄国的反动势力妄想扼杀革命,苏维埃俄国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工人农民支持下,取得了俄国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进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苏俄各族人民都建立了革命政权,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政权的联合,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编辑本段]背景

二月革命与两个政权并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彼得格勒的工人因为长期的战争、饥馑而走上街头,派去镇压的军队当场哗变。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沙皇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对军队和国家的控制。沙皇被迫退位。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一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士兵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没有领导这场革命。在革命成功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资产阶级在苏维埃中没有任何权力。武装也掌握在工人和士兵苏维埃的手中。苏维埃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却还有一个临时政府凌架在他们之上。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苏维埃成员中,孟什维克占了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则由于在战争中遭受镇压,但是当时,布尔什维克大多数***还在监狱和被流放,列宁此时在瑞士、斯大林还在流放地。广大工农群众缺乏政治经验,致使苏维埃的领导权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窃取,他们支持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在士兵(主要由农民构成)选举出的苏维埃中,社会革命党人(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则占了大多数,因为社会革命党人在农民中的传统威信较高。这些孟什维克都是二次革命论者。他们认为俄国还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还需要同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合作,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因而他们拥护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人来自小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倾向追随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在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之前也采纳了孟什维克拥护临时政府的政策。工人和士兵们不信任临时政府,但信任他们的***。临时政府的权威就建立在苏维埃***的支持上。这种现像被列宁称之为“双重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继续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并且千方百计的扑灭革命火焰。

四月提纲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当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布尔什维克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列宁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勇于修正不切实际的理论去迎接现实的挑战。在二月革命后的俄国,临时政府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农民不是追随临时政府,就是支持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纲领。或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开始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或者是临时政府取得胜利,埋葬二月革命的果实,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改变不仅使自身分裂,同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阵营也产生分裂。一部分国际主义的孟什维克党人和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行列。托洛茨基领导的区联派也全体加入布尔什维克。

七月流血周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于7月1日冒险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军队发动进攻,妄图用战争消灭革命。这次冒险进攻遭到惨败,十天内俄军损失六万人,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工人士兵群情激昂。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和其他革命群众在1917年7月16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还苏维埃。临时政府派出军队进行血腥的镇压,600多名工人死伤。这就是著名的七月流血事变。这次屠杀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以革命的暴力打倒反革命的暴力。7月26日,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联合政府,对工人和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全面的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俄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

1917年7月21日晚上11点多种,彼得格勒海滨火车站开出了最后一列客车。乘客中有一位芬兰农民打扮的人,到距芬兰边界不远的拉兹里夫下了车,他就是列宁!拉兹里夫湖波光粼粼。列宁就住在湖边的 一座草棚里。草棚有个厨房:两个树杈架起一根木头,上面挂着一口小锅。草棚前,清出了一块空地,放着两个树墩,一个当桌子,一个当凳子。列宁风趣的把这里叫做“我的绿色办公室”。他在这里紧张的战斗。他仔细阅读彼得格勒出版的每一种报纸,分析革命形势‘它写出一篇篇战斗的檄文送往革命的摇篮,指导革命的进程。夜深了,响起了木桨拍击湖水的响声,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代表来到列宁这里,汇报工作听取指示。拉兹里夫湖畔的篝火在漆黑的夜里格外明亮,这里连接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列宁在这里刻苦忘我的工作思考,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8月中旬临时政府的秘探盯住了拉兹里夫湖畔。8月31日列宁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装扮成铁路工人,避开了反动当局的监视,到达赫尔辛基夜深人静了,赫尔辛基哈格涅卡娅广场一号楼的一间屋子里灯火辉煌,已是夜深人静时,纸和笔摩擦的沙沙声长久不息,列宁继续完成他光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光辉著作,它不仅对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起了巨大理论指导作用,而且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光明的道路。

平定科尔尼洛夫叛乱

七月流血周后新任俄国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在美英法等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9月7日发动了叛乱。他以维护首都秩序为借口,把亲信部队克雷莫夫的哥萨克第3骑兵军和由高加索山民组成的“野蛮师”调往列宁格勒,不仅要镇压工兵代表苏维埃,而且向临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逼临时政府成员全体辞职,并把全部政权转交给他。叛军还宣布在首都,喀琅施塔得、芬兰、爱沙尼亚等地实行戒严并成立战地法庭。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不得不求救于苏维埃,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掌权的苏维埃又不得不借重于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党同克伦斯基、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结成暂时联盟,共同对付科尔尼洛夫。在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等地的工人和士兵积极地行动起来,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也积极地投入了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斗争,9月12日,克雷莫夫看到叛乱成功无望而自杀,科尔尼洛夫被撤职并被逮捕。叛乱被粉碎了。

准备武装起义

9月,布尔什维克在各大城市的苏维埃中都取得了绝对多数。布尔什维克的政策主张渐渐被大多数群众所接受。列宁现党的中央委员会提出组织武装起义的任务。 克伦斯基政府命令彼得格勒的卫戍武装开赴前线,意图把革命武装消耗在大战中。托洛茨基亲赴卫戍区,说服他们留下。在这个过程中,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苏维埃建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并以该委员会的名义向卫戍武装下达了命令。命令下达后,得到了卫戍武装的认可。这一事件标志着苏维埃开始接掌政权。军事革命委员会也在后来成为起义的指挥机构。临时政府企图阻止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11月2日,临时政府派士官生——他们是临时政府唯一可用的力量,占领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据点,并试图封闭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之路》和《士兵》报,搜捕布尔什维克党的***,切断彼得格勒苏维埃与工人区的电话联系,密令彼得格勒军分区司令派兵进攻斯莫尔尼宫——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

11月6日,列宁写信给党中央委员会,要求在当天晚上逮捕临时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等的武装。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提前于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举行武装起义。这时,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和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与工人赤卫队,已转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托洛茨基负责起义部队总指挥。11月7日凌晨,列宁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高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从6日夜见到7日上午,二十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要地。7日凌晨1时起义部队占领了邮政总局。2时攻占了波罗的海火车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车站。接着关闭了政府大楼的照明电路,电话局切断了临时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电话。6时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水兵已经占领了皇宫大桥。除了宫廷广场和伊萨基耶夫斯卡广场地区,其他地区几乎都掌握在起义者的手里。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10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散发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但临时政府仍负隅顽抗,2000多名军官和士官生继续盘踞着冬宫。下午5~6时,2万多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9辆军车包围了冬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命令它于6时20分缴械投降。8时过后,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下达了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书,遭到拒绝。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了总攻的信号。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越过了街垒,迅猛的冲向冬宫,在冬宫的楼梯间里和楼梯上,革命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员同士官生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到8日凌晨1时50分,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终于被攻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第二次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在攻打冬宫的隆隆炮声中,全俄罗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首先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归转工人农民士兵代表苏维埃。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愿望,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最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下设各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11月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成立。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取消旧政府部门、旧法院、旧警察,复员了旧军队。着手建立人民委员会各部、人民法院、工农检查院、工人警察,并组建新的工农红军。废除帝俄时期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权利平等,男女平等,废除教会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了银行、铁路、工厂。后来,将大工业国有化,实行对外贸易的垄断,实行8小时工作制,由工人监督生产。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918年初废除沙皇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这就使苏维埃人民不受外国资本的剥削。为巩固革命政权,成立了以捷尔任斯基主持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以坚决镇压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

在国内,布尔什维克刚刚夺取政权,尚不稳固。俄国人民都在观望布尔什维克的对外政策。在国际上,世界人民虽然厌弃帝国主义战争,但却找不到退出大战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列宁预见到,如果俄国首先退出战争,就会给交战国的人民一个动力和一个榜样。俄国革命就会从欧洲革命中找到出路。战后的革命浪潮证明了列宁的预见。

十月革命的设计者们是以国际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俄国革命的。他们深深理解俄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有机组成。他们懂得,以革命反对战争是无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最有力武器。

[编辑本段]影响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4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毛泽东在1949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编辑本段]十月革命以来世界潮流的反思

历史问题与理论根源

刘周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潮流,是十九、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世界性历史潮流。但是,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相继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最低的持久的低潮。这种持久低潮的出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严重的失败。它的形成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但是,如此重大的失败,如果说丝毫没有理论指导上的原因,那是说不通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理论方面的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发生,也有其理论方面的根源。

(二)这个理论根源,

在于过多地强调了阶级矛盾而忽视了民族矛盾,忽视了革命过程中物质利益的驱动作用,忽视了革命只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与落后民族的无产阶级,存在着“长远”的共同利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与本国资产阶级则有着直接的共同利益:资产阶级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结果,不仅使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而且使无产阶级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因此,在帝国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实际上充当着资产阶级“高额利润”的分赃者。他们因为这种“分赃”而滋长机会主义,放松或放弃了对本国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归根结底,就是形成了恩格斯所讲的“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和“剥削全世界的民族。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形成受剥削的民族。

所以,在实践中“剥削民族”中的“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更多地是根据其直接利益和民族观念,与本国资产阶级实行了联合。而不是根据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利益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友情,与受剥削民族的无产阶级实行联合。这也就是列宁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里“只有李卜克内西一人代表社会主义,代表无产阶级事业,代表无产阶级革命”的真正原因——因为德国的无产阶级实行了与本国资产阶级的联合。同样的,在遭受“剥削民族”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时候,受剥削民族的无产阶级也是与本国资产阶级实行联合,以抵御外侮。抗日时期中国各阶级统一战线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抗日时期日本无产阶级的大部也在事实上充当了日本资产阶级侵略中国的附庸)。

所以,在世界已经划分成剥削民族和受剥削民族的时代——无论在剥削民族还是在受剥削民族,其国内阶级矛盾或者因“无产阶级参与掠夺后的分赃”而获得缓和;或者因遭受外来压迫而被搁置——总之是阶级矛盾普遍的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而为民族矛盾所取代。所以就本时代的现实而言,无产阶级首先是民族的无产阶级,其次才是世界的无产阶级,民族的凝聚力远超过阶级的凝聚力。无产阶级的民族性对“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影响和冲击,已经构成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的巨大局限。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先哲们虽然很早就有所认识,但是始终没有将其上升到原则的高度和理论的高度,来指导革命实践。因而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归于低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出现不仅是实践的失败,而且也是理论的失败。这一理论失败的要害,就是没有把“全世界受剥削民族联合起来”放到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样重要或者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始终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大的敌人和最大的障碍。任何有利于战胜和克服这一障碍的策略都是革命的和科学的。而要克服这一障碍,没有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联合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要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就不能把尚未发生革命的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即统治阶级)推向帝国主义一边。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虽然也压迫和剥削本国的无产阶级,但是他们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决定了他们必然有民族革命的要求。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而且也只能在少数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发生,而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只有联合大多数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才能最终战胜世界的帝国主义,完成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的过于激烈的国内阶级斗争,正是在这一点上帮助了帝国主义。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只有对本国资产阶级采取一定的阶级联合,才可能真正联合尚未发生革命的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而只有联合了被压迫民族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才可能联合到他们所统治的整个民族。只有联合了大多数的整个的被压迫民族,才可能最终战胜帝国主义,最终完成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所以结果是,不仅把应该联合的力量吓跑了,而且还把这一力量推到了帝国主义一面。正是由于这一战略性的错误,才使得无产阶级革命在二战刚过不久即陷入了停止不前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停止不前的状态,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大量的以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被压迫民族投靠了帝国主义。所以,二战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共产主义国家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本身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错误的最严重后果。这种对峙的第一个产物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停止不前,第二个产物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不断改变颜色。苏联崩溃时的苏共早已不是无产阶级的苏共,而是一个质变为资产阶级政党的苏共,所以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并不是消灭苏共的元凶,他们只是办理了一个终止苏共的法律手续而已。

(四)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共产主义国家阵营的对峙,也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各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害怕无产阶级革命而普遍的在其国内采取了较大程度的阶级让步措施,改善本国无产阶级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状况,所以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均较缓和。其次是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采取了较多的政治拉拢和经济援助措施,加强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团结。而这时候的共产主义领导者们,则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停止不前而对革命前途丧失了信心,信心的丧失最后就导致了信仰的丧失,而信仰的丧失就使革命队伍不断发生异化和质变。于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不知不觉中变就成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所以,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从各国***的质变开始的。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它的全部意义不过是帮助人们确认了业已发生多时的质变。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它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积极的意义无疑是主要的。

(五)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以苏联十月革命为重要标志的二十世纪共运高潮的一个终结,也是新的共运高潮的开始。随着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及资产阶级对共运失败的庆贺,各国资产阶级曾经长期执行的阶级缓和政策将必然地发生变化,帝国主义曾经长期执行的拉拢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的政策也将必然地发生变化。因此,普遍于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与广大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矛盾的激化,将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新的更大更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必然为新的空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潮准备好一切条件。

[编辑本段]十月革命原因

(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资本主义强国。

(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全国有一千多万人被拉去当兵,伤亡数百万人。前线很多士兵没有鞋子,甚至几个人共用一枝枪。国内大片耕地荒芜,工厂倒闭,物价飞涨,食物极度短缺,首都彼得格勒有一天甚至连一个面包都买不到。

(三)经济濒于崩溃。

(四)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