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赠卫八处士》唐诗赏析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3-20 16:42:02浏览:19分类:教育知识

  《赠卫八处士》作品介绍

 《赠卫八处士》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6卷第19首。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这首诗描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诗的开头四句,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会又别之伤悲,低徊婉转,耐人寻味。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古诗名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出自《赠卫八处士》这首诗。

  《赠卫八处士》原文

 《赠卫八处士⑴》

 作者: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⑵。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⑶。

 访旧半为鬼⑷,惊呼热中肠⑸。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⑹。

 怡然敬父执⑺,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⑼。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⑽。

 主称会面难⑾,一举累十觞⑿。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⒀。

 明日隔山岳⒁,世事两茫茫⒂。

  《赠卫八处士》注释

 ⑴处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

 ⑵参(shēn)商,二星名。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 高辛氏有二子,伯曰 阏伯,季曰 实沉。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 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 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

 ⑶苍,灰白色。

 ⑷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⑸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

 ⑹行(háng)。成行,儿女众多。

 ⑺“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执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⑻乃未已,还未等说完。

 ⑼“儿女”一作“驱儿”。罗,罗列酒菜。⑽间,读去声,搀和的意思。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⑾主,主人,即卫八。称就是说。曹植诗:“主称千金寿。”

 ⑿累,接连。

 ⒀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⒁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

 ⒂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令夕相会之乐。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根据末两句,这首诗乃是饮酒的当晚写成的。

  《赠卫八处士》翻译

 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商辰。

 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

 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各巳鬓发苍苍。

 打听故友大半早成了鬼藉,听到你惊呼胸中热流回荡。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

 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

 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

 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他们张罗家常酒筵。

 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喷喷香。

 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觞。

 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

 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赠卫八处士》讲解

 题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天曾告假回东都洛阳探望旧居陆浑庄。乾元二年(759)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路过奉先县,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不久,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抒发了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

 卫八处士,姓卫,八是他的排行;生平不详。高适有《酬卫八雪中见寄》、《同卫八题陆少府书斋》,不知是否为同一人。处士,隐居不仕的人或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句解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人生聚散不定,真是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商二星。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与多年未见面的故人欢聚,往往会生出许多人生的感触,更何况是经过乱离的人们呢?诗人与卫八重逢时,正值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两京虽已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开篇这两句诗既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感慨,同时也表现出那个动乱年代的实况。“动”,每每。参、商都是星座名,东西相对,距离约一百八十度,一星升起,另一星即西沉,一出一没,永不相见。“共此灯烛光”,一作共宿此灯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青春壮年能有几时?不知不觉,你我都已经鬓发苍苍。打听故友,大半早已经入了鬼藉;听到你为此惊呼,胸中热流回荡。久别重逢,最明显的就是对方体态容颜的变化。寒暄、打量之后,再详细询问各自的情况,继而打听故人,回忆旧事。而当得知故人很多已不在世时,彼此的感慨自然又增添了很多,回过头来,怎能不为这劫后重逢倍感欣慰。这四句写战乱年代人们所共有的“别易会难”的感受,揭示出经过一场大的乱离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时,儿女已经成行。故友重逢,漫话今昔,尽管世事变化很大,但是记忆还停留二十年前,那时的故人还未成婚,可如今已经儿女满堂。诗人不胜感慨,真是岁月匆匆,年华老大,世事如梦。这也是常人遇此情景都有的人生感触。“成行”,形容子女众多。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儿女们已经摆出了酒浆。此段用意取自陶潜《桃花源诗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漫斋诗话》评价说,如果别的诗人说到“问我来何方”,下面一定会还有数句的铺陈;而老杜这里接着就说“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真有以一捧之土障黄河之流的气象。“怡然”,安适自在,喜悦的样子。“父执”,父亲的朋友。“酒浆”,代指酒肴。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的黄粱掺米饭喷喷香。主人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喝了十觞。虽然是仓卒间所备的薄宴,却是冒雨去剪来美味的春韭,可见主人殷勤待客之意。虽然都是些家常饭菜,却有着热情温馨的家庭氛围。主人连连举杯,客人不辞一醉,为难得的聚首而痛饮,为醇厚的友情而干杯。“间”,掺合,混杂。“黄粱”,黄小米。“觞”,盛酒的杯。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饮了十几杯我也难得一醉啊,是因为感激老朋友您的情意深长。明朝你我又要又要分手,如被山岳阻隔一样,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挚友久别,重逢不易,明日又将分离,后会难期,说不出的依依和感伤。前云“人生”,此曰“世事”;前云“如参商”,此曰“隔山岳”,总之,都是为了表达人生聚散不常、别易会难的感慨。其内心沉郁,其感情苍凉,因此尽管诗句平易真切,却有很深的感人魅力。“故意”,故交的情意。

 评解

 这首诗以白描写实的手法,记述了与少年知交难得的重逢情景,表现了乱离年代特有的世事变化、别易会难的感慨。其描写曲尽人情,宛然如在眼前。它通过具体细腻的叙述,抒发真挚深厚的感情,情感随着宾主相见、主人款待的过程起落转换,悲喜更迭,情景逼真,生动如画。这在杜诗中是别具一格的。明末王嗣奭《杜臆》评价这首诗“信手写去,意尽而止,空灵婉畅,曲尽其妙”。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则认为这首诗“古趣盎然,少陵别调。一路皆叙事,情真,景真,莫乙其处。”

 全诗情胜乎词,平易真切。其特点是:尽管句句转折,而层次井然,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分析说:“首叙今昔聚散之情。次言别后老少之状。末感处士款情(款待之情),因而惜别也。”具体而言,篇首四句为第一层,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少壮”以下十句为第二层,先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出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再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问答”以下十句为第三层,写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聚又别的伤悲,是全篇感情的高潮,笔力如钧,激荡人心,而又低徊婉转,耐人寻味。

  《赠卫八处士》赏析

 这首诗是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作。卫八处士,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今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何以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呢?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清代张上若说它“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正是深一层地看到了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赠卫八处士》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赠卫八处士》繁体对照

 《赠卫八处士》

 作者: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壹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曲和人的四字成语

#高三# 导语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 无 高三频道给大家整理的《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1.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沾: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你1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幸蒙其赏赐。(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5.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6.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8.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赠卫八处士》唐诗赏析

 9.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2.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3.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4.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5.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三、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诚甘乐之(乐: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9)别其官署常惠等(别:使……分开。)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XX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XX。)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四、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③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④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乃:副词,才)

 (2)恐汉袭之,乃曰(乃:副词,于是、就)

2.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一、语文基本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

 二、语文学法归类

 1、课文预习六步法:查注生词,扫清三字;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把握背景;标明段序,分清结构;画关键句,体会作用;简写主旨,归纳特色。

 2、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4、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5、辨别七类文章写法:对比写法、象征写法、烘托写法、以小见大写法、先扬后抑写法、虚实结合写法、夹叙夹议写法。

3.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戏曲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像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二)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XX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三)元杂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

 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

 元杂剧的结构:一本杂剧一般分为四折,或加“楔子”。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一折不等于现代戏剧的一场,而是以唱完一套曲子为标准。也就是说,一本杂剧要唱完四套曲子,而且只能由主角一人唱曲,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脚色只能念白。

 “套曲”是与“只曲”相对而言的,把许多“只曲”(至少三只,多的可达二十只左右)连缀起来成为“套曲”。这种连缀有两个条件:一是“只曲”的次序,什么曲牌在前、什么曲牌在后,基本固定;二是“套曲”中的“只曲”彼此属于同一“宫调”里的曲牌。用四套曲子以上的杂剧极少见的。偶尔有的题材,作者认为写一本四折不能容纳和完成主题思想,就以多本的.形式解决。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戏剧语言包括科介、宾白和曲词。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四)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本文节选的是第三折。《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XX和结局。

 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3个部分:

 第1部分是[端正好][滚绣绣球]两个曲牌,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部分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写窦娥诀别婆婆。

 第3部分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写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2.三桩誓愿

 连写三桩誓愿,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3.窦娥的人物形象。

 勤劳善良,孝顺贤惠,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充满反抗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4.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称赞关汉卿的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关剧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符合人物身份。关剧本色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于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

 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4.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重点语句整理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①名>小而高的山。

 引高;尖锐。《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②名>崖岸。《庄子·徐无鬼》:“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名>细切的肉食。《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①动>浸没。李肇《国史补上》“以(笔)头揾水墨中而书之。”

 ②动>用手指按;揩试。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重点内容探究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说事为由头,使词句变得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所写的年代不同,分别是辛弃疾中年时和晚年时的作品,但用典抒怀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这两首词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把历史故事用入词中,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和万般无奈的矛盾心情。“休说”三句,用晋人张翰典,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再用三国许氾典(“求田问舍”三句),作者登临远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也许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这三个典故,孤立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二、把历史人物融入词中,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爱和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运用了四个典故: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刘义隆——借古讽今,暗喻南宋现实;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他要古人出来代他说话,他对这些古人或爱或憎,或鄙视或仰慕,他把这样强烈的情感倾注于早已僵死的古人身上,重新赋予他们以生命,从而使他们个个都立体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把前人诗句化入词中,来表达自己胸中意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山如碧玉”,是此句用语所出。那山就像一个饰以玉簪,梳着螺髻的满面愁容的女子,前人固有用“玉簪”“螺髻”写山的,可“献愁供恨”,却惟有辛弃疾可得。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借用杜甫《后出塞》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妙用刘孟节诗“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化用这些诗句,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这句话既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点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辛弃疾是用典高手,大量运用社会和人事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写忠愤感慨,不是口号,不是概念,而是用了许多典故来体现的,不同于那些肤浅叫嚣的词。好的词要有含蓄蕴藉、委婉曲折之美,在婉约中要有寄托寓意,豪放中要有委婉曲折,辛弃疾全做到了。

5.高三下册语文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XX,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 带曲的四字成语

曲曲弯弯、

弯弯曲曲、

曲曲折折、

扭直作曲、

曲不离口、

委曲详尽、

旁引曲证、

曲意迎合、

直壮曲老、

曲突徙薪、

低情曲意、

九曲回肠、

一曲阳关、

背曲腰躬、

曲意奉迎、

曲学多辨、

周郎顾曲、

饮水曲肱、

旁通曲鬯、

旁岐曲径、

委曲求全、

审曲面埶、

同工异曲、

委曲从俗、

侧词艳曲、

苟容曲从、

清辞丽曲、

流觞曲水、

迂回曲折、

曲高和寡

2. 形容音乐或音质美好的词语,4个字以内,

乳莺归巢余音袅袅 绕梁三日 响遏行云 行云流水 高山流水 天籁之音 含商咀徵 〖解释〗“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宫咀徵”. 含宫咀徵 〖解释〗“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商咀徵”. 云起雪飞 〖解释〗如云兴起,如雪飘飞.比喻乐曲悠扬,变化有致. 余音缭绕 〖解释〗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郢中白雪 〖解释〗典出战国楚宋玉《答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幺弦孤韵 〖解释〗谓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 兴云致雨 〖解释〗兴云:布下云彩.致雨:使下雨.神话传说,神龙有布云作雨的能力.借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清耳悦心 〖解释〗耳为之清宁,心为之欢喜.形容乐曲美妙动人. 鸾吟凤唱 〖解释〗鸾凤鸣叫相和.比喻优美的乐曲. 鸾歌凤吹 〖解释〗指笙箫等乐曲声. 含商咀征 〖解释〗亦作“含宫咀征”.谓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宫”、“商”、“征”均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 抚掌击节 〖解释〗抚掌:拍手.击节:打拍子.①拍手为乐曲打拍子.②拍手表示非常赞赏. 鳌愤龙愁 〖解释〗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千回百折 〖解释〗形容文艺作品或歌声、乐曲跌宕婉转.也形容事态的发展、前进的历程弯弯曲曲,很不顺利. 钧天广乐 〖解释〗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 高山流水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响遏行云 〖解释〗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绕梁三日 〖解释〗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荡气回肠 〖解释〗荡:动摇;回:回转.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3. 曲字打头的四字成语

曲字打头的四字成语:

曲高和寡、

曲意逢迎、

曲曲弯弯、

曲突徙薪、

曲不离口、

曲学多辨、

曲意迎合、

曲曲折折、

曲为之防、

曲意承奉、

曲里拐弯、

曲尽其态、

曲眉丰颊、

曲径通幽、

曲尽人情、

曲肱而枕、

曲学诐行、

曲尽情伪、

曲尽其妙、

曲学阿世、

曲终奏雅

4. 曲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1) 曲意逢迎:曲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

2) 曲突徙薪: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3) 曲尽奇妙:形容表达的技巧很高明。

4) 曲眉丰颊:曲:弯曲。丰:丰满。弯弯的眉毛,丰润的脸颊。形容相貌美丽富态。

5) 曲不离口:意指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6) 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7) 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8) 曲尽其妙:曲:委婉,细致;尽:全部表达。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

9)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10) 曲里拐弯:形容弯曲多。

11) 曲终奏雅: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在结尾处特别精采。也比喻结局很好。

12) 曲突移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同“曲突徙薪”。

13) 曲学阿世: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

14) 曲学诐行:做学问不入正道,行为奸邪不正。

15) 曲意承迎: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同“曲意逢迎”。

16) 曲意奉迎: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同“曲意逢迎”。

5. 寡和高曲四个字组成的成语,

曲高和寡qǔ gāo hè guǎ[释义]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语出]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正音] 曲;不能读作“qū”;和;不能读作“hé”.[辨形] 和;不能写作“合”.[近义] 阳春白雪[反义] 下里巴人[用法] 多含讽刺意味.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结构] 联合式.[例句] ①通俗读物就应该写通俗些;否则~;看的人就不会多. ②老教授这部力作很有学术价值;但~;买的人很少.[成语故事]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 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 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