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养生先养心,四大养心观,你都了解吗?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4-08 09:35:46浏览:7分类:教育知识

本文节选自《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中医养心理论历史考察》,有删改 作者: 尉万春,张其成 养心即养神 壹 心神和形质的合体 在后世发展过程中,心的指代主要概括为心神,即所谓在提到心的时候,大多是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出发的,但是大多数时候是负载有精神和形质同体的代称。先秦两汉时期已经开始注重形神相关的重要性,心神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在将心神作为神的主要因素割裂出来,探究对人体的影响。 在诸子百家学术争鸣之前,对心神一体观就逐渐形成,如《周易》将「 ”心”与「 ”神”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中医心神一体观的形成奠定了哲学思想和文化基础,这为探讨养心和养神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靠前提。 《素问·上古天真论》载:「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将健康长寿看做是形神共同和谐共存的结果,并且心不被*邪所蛊惑,和天地之道相合,是长寿的重要条件。 宋代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序例上·衍义总序》:「 ”善养生者,不痨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神形得安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并且强调了养内,使得脏腑调和是关键,而舍内求外,纵情悦泽,终是舍本之求,内即内在心神,人作为万物之灵,保养的原则总归是养神、惜气、防病,并且将养神排在第一的位置,凸显养神的重要性。 北齐刘昼《刘子精神》:「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物也”。心是形神相互作用的媒介,神气清静则心和缓,身体健康,恬和养神为要。 贰 养心即是养神 养心的目的是养神的观点传统而悠久,但是说法比较隐晦,主要集中在道家修性秘籍当中,在中医引入其内容直至清代才完整呈现,明确提出养心即是养神的观点,并将养心作为养生的主要手段来促进人健康长寿,养心的地位得到明确,并且将心-神-性做了一体化串联,使得其可更立体化应用。 清代孙德润《医学汇海·卷十五·补益养生篇》「 ”养生以养心为主,故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理故然也”。将心-神-体一脉贯通,突出了身体健康要通过养心来实现。清代孙德润《医学汇海·卷十五·补益养生篇》:「 ”养心又在凝神,神聚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劳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将养心-凝神-气聚-形全之间的因果关系,突出了养心即可养神这一重要理念,是身体健康的源头。形成了养心和养神之间密切的关联。 养心即寡欲 壹 「 ”养心莫善于寡欲” 寡欲在先秦以及儒家养生论述中已经比较详尽,并且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就寡欲对养心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 如《吕氏春秋·情欲》:「 ”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欲望是健康长寿的主要障碍,所以圣人先要调适欲望,使他和平。 《管子·心术》「 ”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将欲念和心神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摒除欲念是心神归位的前提。 《孟子·尽心下》:「 ”养心莫善于寡欲”。率先提出了养心最重要的就是寡欲。可以说寡欲是儒家养生思想的典范,这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就已经率先明确提出。 汉代以来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指导下,儒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机会,所以,寡欲养心思想就有了持久的发展空间,并且对寡欲养心,有了更新的阐释。 贰 中医学的寡欲养心观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讲述了圣人恬憺虚无,无为无求,将欲望引导之道家虚极境界是治身长寿的关键,这是圣人的修心之法,一般人很难达到。 明清时期,朱熹、王阳明、湛若水等对道心、人心、人欲之间的关系做了更加深入的探讨,特别是阳明心学在明代的兴起,为中医领域寡欲和养心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土壤。这时养心和寡欲之间产生直接的联系,并且通过大量文献阐释寡欲在养心过程中的重要性。 明代高濂将寡欲和心气联系在了一起,他认为嗜好欲望连绵不绝,则心气在内闭塞不通,荒*和是非接踵而至,败德伤身的事经常发生,所以绝嗜减欲是心气运行顺畅的重要环节。明代王绍隆认为嗜好和欲望不满足,心不宁,精和神损耗,所以倡导寡嗜欲就是强身体,即所谓有所失必有所得。 清代冯曦晴《颐养诠要·卷之四》:「 ”寡欲则心清,心清则寡欲”「 ”治生莫若节用,养生若寡欲”将清心和寡欲作为互为因果的两面,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寡欲、清心、节制则不养生而身自养。 养心即静心 静心以养心出自道家,在道家养生专著中能看到很多养心强调静心得记载,《道德经》「 ”致虚极”「 ”守静笃”的思想和观点是对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载《老君清净心经》:「 ”心既自静,神既无扰,神既无扰,常清静矣”。心静则心神不扰而得养心之妙。 唐代王冰最早将静心引入中医学,并且在秉持静心以养心的医家中有不同程度的道家文化背景,特别是孙一奎,其「 ”命门学说”和道家内丹术和下丹田学说一脉相承。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夫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劳,是为清静。以其清静,故能肉腠闭,皮肤密,真气内拒,虚邪不侵”。将*邪不能迷惑心灵阐释为清静的状态,开静心先河。 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风门·中风》:「 ”是以心乱则百病生,于心静则万病悉去”。心静则百病可去。清代周振武《人身通考·脏腑部》:「 ”心静则安,心动则躁。延年不老,心静而已”。清代程文囿《医述·医学溯源》:「 ”欲延生者,心宜恬静而不躁扰,饮食宜适中而无过伤”。也说明了心静健康长寿的关键之一。 养心与精气神的关系 壹 精气神交养观 最早明确提出精气神交养观点的是金代刘河间,他将精气神和心肾脾三脏联系在一起,并且提出三者交互滋养可以长寿,这对精气神的脏腑用药提出了直接的联系,是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开拓者,也为明代提出「 ”先天之本在肾”「 ”后天之本在脾”的观点奠定了基础;珍惜在肾之精,精养在心之神,做到精专并且向内守备,自可以长寿。 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心神得养,也要依靠精血的载荷,如清代梁文科《集验良方·养生篇》:「 ”寿命修短,全系精气神之盈亏。精血一败,神气无所依附,欲长寿而享诸福难矣”。阐释了精血衰败,神无所附而早夭的道理。 贰 养气养精即是养心 隋唐时代倡导儒道佛三教并行的理念,佛教发展鼎盛,道教发展迅速,儒家统治地位受到挑战。宋代儒学家通过抨击佛道,发扬儒学的运动,既抨击佛道,又汲取佛道中有益成分充实儒学,最终形成以「 ”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这一时期中医结束了以大型方书为载体的方病对应模式,转而讨论脏腑之间的关系,寻找中医临床用药的内在规律,在理学影响下进行论理探讨,在这种中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为临床医家探讨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通过养精来养心是间接养心法的集中体现,养心的方法可以通过养气和养精的方法来实现, 这是精气神三者交互滋养的典型代表,如清代罗东逸《内经博议·手少阴心脏病论》:「 ”故养心之法有二:寡思欲,守恬愉,使心无过量之用,无留根之事,此养之以气也;常握固,戒多欲,使肾无*佚之失,无相火之乘,此养之以精”。通过慎思欲,用气来养心,通过养精来实现养心的方法。 也有神即是精论,即养肾精即可养心神的观点,如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 ”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再如清代陈士铎《外经微旨·命根养生篇》曰:「 ”精出于水,亦出于水中之火也。精动由于火动,火不动则精安能摇?可见精动由于心动也。心动之极,则水火俱动,故安心为利精之法也”。反过来养心也可以养精。 节 *** 以保精和养心的关系在历代文献中也具有较为丰富的记载。宋代苏辙《龙川略志·卷二·医术论三焦》:「 ”人方心湛寂,欲念不起,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骸。及其欲念一起, 心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入命门之府,输泻而去”。清代石寿棠《医原·女科论》:「 ”欲葆精者,总须寡欲节劳,以养其心,不使君火引动相火,相火得安其位,自不耗散真阴”。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

嗜欲使人气*,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

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

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

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生理卫生强身,心理卫生强心。―――谚语

要享福,常知足。―――谚语

饮食养生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 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 ―――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 ―――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谚语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谚语

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生活养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谚语

人勤于体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精不外移,可以摄精。―――《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呻吟语》明吕坤

日光不照门,医生便上门。―――谚语

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唐 张湛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唐 张湛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唐 张湛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谚语

按摩为养生之一术。―――《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谚语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谚语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谚语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谚语

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 ―――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 ―――谚语

捂捂盖盖脸皮黄,冻冻晒晒身体强。―――谚语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谚语

剃头洗脚,胜如吃药。―――谚语

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遍,名曰干沐浴。―――《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温病条辨》清吴瑭

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寿世青编》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运动养生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若要身体健,除非天天炼。―――谚语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谚语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谚语

跑跑跳跳浑身轻,不走不动皮肉松。―――谚语

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无病无痛。―――谚语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圣济总录》宋官修

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修真秘要》明王蔡

枪不擦不亮,身不练不壮。―――谚语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气血养生

气欲柔而不欲强,欲顺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元 刘完素

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脾胃论》金元 李杲

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养气者,须从调息起手。―――《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精足则血足而发盛。―――《类经》明 张景岳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医案》丁甘仁

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血证论》清 唐容川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存一息之不行。―――《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疫疹一得》清余师愚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养生先养心,四大养心观,你都了解吗?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 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诗词歌赋蕴藏养生"方"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像白居易、陆游、袁枚等"文坛寿星"不仅才情横溢,而且精通医道,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成为历代文人争相效仿的对象。

■睡眠法:"不觅仙方觅睡方"

无题(宋王安石)

花村幽窗午梦长,

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

不觅仙方觅睡方。

释义:中医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很多养生理论一直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金标准。据西安唐都医院睡眠中心宿长军主任介绍,目前临床上发现,至少有几十种疾病都和长期睡眠不好有关,最常见的就是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代谢功能紊乱、引发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等。

宿长军指出,其实现在人们不是不知道睡眠的重要性,而是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知道该怎么睡着了。

宿长军建议,患有失眠或有失眠倾向的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制定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表,保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起床和就寝,即使是周末也不要放纵自己,让自己的身体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起床了,什么时候该睡觉了,这样自然就不会失眠了;

第二,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证卧室黑暗、干净、通风和适宜的温度以及柔软舒适的枕头、棉被,这对睡眠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睡眠前几个小时,尽量远离咖啡和烟酒,因为它们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人很难入睡或影响睡眠质量;

第四,遵循传统中医提倡的"五不"原则,在睡觉前几个小时做到"不过饱、不过点、不过思、不过动、不受风"。

■保健方:"短发萧萧起自梳"

杂赋(南宋陆游)

病叟胸中一物无,

梦游信脚到华胥。

觉来忽见天窗白,

短发萧萧起自梳。

释义:"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实际上是介绍了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中医养生保健法:梳头法。

据西安藻露堂中医院院长宋毅介绍,梳头保健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和全息理论,中医认为在人体14条主要经脉中,有8条都汇聚在头部,头部还有穴位40多个、刺激反射区10多个,是名副其实的"百脉之宗"。因此,梳头能刺激头部皮肤,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有利于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且对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脑血栓等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宋毅指出,根据全息学的理论,头部的反射区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身体区域,而经常梳头则能刺激这些反射区,通过全息反射作用,使得对应器官能"毛孔开泄、补氧化瘀",从而加强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

■养心义:"不畏复不忧"

自觉(唐白居易)

四十犹未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飧,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薄。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释义:这首诗里对比了自己和同龄人崔舍人的容貌、体质差别,得出了"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结论。据宋毅介绍,中医历来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突然而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身体脏器的改变,甚至引发疾病,这就是中医认为的"情志病"。

他说,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的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就会损害到具体的器官,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此时"七情"就会成为致病因素。

因此保持豁达的心胸、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养生的第一要求,切记"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真言,从"养心"开始自己的"养生"路。

■饮食术:"只将食粥致神仙"

食粥(南宋陆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释义:"食粥、喝茶、煲汤"是南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水",其中食粥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仅李时珍收录在《本草纲目》中的粥就有50多种,可见中医对喝粥的重视程度。

据宋毅教授介绍,中医认为喝粥有利于消化、增强食欲、防止便秘、调整肠胃等多方面的好处。尤其是粥上面的那层粥油,中医认为有很强的滋补作用,有补中益气、强肾益精的作用,甚至可以和参汤媲美,因此陆游才会发出"只将食粥致神仙"的感叹。

而对现代人来说,多喝粥也符合饮食清淡的健康标准,减少油脂、胆固醇等物质过多摄入,真正做到郑板桥在自己厨房对联上所描述的那样"青菜萝卜糙米饭,瓦盖天水菊花茶"。

=================

养生诗词

养生诗词,堪称是我国古代诗苑中的奇葩异花,它是我们挖掘、整理传统养生之道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和延年益寿的法宝。

《长歌行》

《龟虽寿》

《三叟长寿歌》

《十叟长寿歌》

《登山》

《结庐在人境》

《孙真人卫生歌》

《孙真人养生铭》

《江村》

《海漫漫》

《孙真人枕上记》

《孙真人十二多》

《摄养三字诀》

《按摩养生诀》

《康节先生防病诀》

《祛病十法》

《养生要诀》

《病家十要》

《新长寿歌》

《十寿歌》

《养生三字经》

《津液》

《健身三字经》

《粥疗歌》

《自戒》

《延年箴》

《五脏调养歌》

《神仙粥》

《铭座》

《养目法》

《养生二十八禁忌》

《百忍歌》

《养生》

《长生秘诀》

《四休安乐法诀》

《摄生诀》

《慎防八损诀》

《房事有七戒》

《老年人晚年生活八不》

《养生大要》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