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对话中的语句,最后加一个“啊”是什么意思?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5-17 17:26:01浏览:4分类:教育知识

啊在汉语里是语气助词。

汉语里的助词可以分为时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和表数助词等种。

语气助词属于助词的一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子中读作时不译舒缓停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现在汉语,语气助词有很多,如“阿、啊、啦、唉、呢、吧、了、哇、呀、吗 、哦、哈、哟、么”等,在古时候,由于书写的不方便,只有“啊”,“者”,“也”,“焉”,“矣”,“乎”,“尔”,“否”,“耶”、“夫”等几个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具有很强的附着性,一般附着在句尾(少数放在句中,后面有停顿),表达各种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它们可以表示疑问、祈使、感叹、停顿、肯定等语气,有时还能起一定的语法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实词和短语加上语调就能成句,但有时还要求加上语气助词才能成句。常用的语气助词,包括句中语气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如:

句中语气助词主要有“啊、呀、哇、吧、了、呢、么、嘛”等。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也含有列举、假设或引起注意等意思。如:

他啊,从小就爱到处跑。(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你这个孩子啊,什么时候才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呢?(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等他一来啊,咱就出发。(表示假设语气)

你要用呢,就提前说一声。(表示假设语气)

他要愿意呢,就回个电话;不愿意呢,就算了。(表示假设语气)

语文啊、电脑啊、数学啊、外语啊,都是基础课。(表示列举)

句末语气助词,最常用的是“吗”、“呢”、“吧”、“啊”、“了”,它们接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如:

吗:用于一般疑问句,表示可疑而要求证实的语气。

这是他的照相机吗?

你在吃午餐吗?

他去年就读七年级吗?

你对完成这个任务有把握吗?

这两句话前后矛盾吗?

这几年工资一直都在增加吗?

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生成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吗?

呢:用在特指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用于陈述句,表示事实不容置疑,略带夸张语气,有时则表示持续的状态。

连年的战乱,天灾人祸,那一代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空气对物体有没有压力呢?

外面还在下雪呢。

根雕是他的绝活,曾被选送到北京参加过国际展览呢。

吧:用于疑问句,表示半信半疑、带有揣测的语气,也用于陈述句。如果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商量、请求、催促、建议等语气。

现在说不定已经过了12点了吧?

今天可真够热的,有零上三十度吧?

我很忙,你若是没什么事儿就请回吧。

您今天就放他一马吧。

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各种开销加起来差不多要上万元吧。

“啊”用于疑问句,使疑问语气变得较为舒缓;“啊”用于陈述句,表示恳切提醒或申明解释的语气。“啊”用于祈使句,表示请求、催促、命令、警告等语气。“啊”还可用在单独使用的某些副词后面,帮助副词成为非主谓句。“啊”常受前面一个音节韵母尾音的影响而发生音变,变为ya(呀)、wa(哇)、na(哪)、nga、ra等读音,写成不同的汉字。如:

今天开会是讨论岗位津贴还是讨论机构改革呀?

你身上的担子不轻啊。

慢慢说,说清楚点儿啊。

赶紧哪 快点哪 一块儿啊 正好哇

“了”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实现或即将出现。当注意的是句末语气词“了”只表示语气,并不表示是否完成。因此,既可以是已然的事情,也可能是未然的事情。“了”用于祈使句,表示有结果,起成句煞尾的作用。

水井边围的人越来越多了。(已然)

对话中的语句,最后加一个“啊”是什么意思?

他们家后来变得比别人家更贫困了。(已然)

只剩下两个名额了。(已然)

低沉的嗡嗡声不断从远方的天空传来,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未然)

去把衣服洗了。(未然)

把这碗饭吃了。(未然)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