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三衢道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什么?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3-12 15:59:11浏览:16分类:教育知识

听觉描写的是黄鹂的清脆鸣叫。

这首纪行写景七绝诗,清新喜人,初夏风光映现眼前。诗写得富于变化,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景象全部写尽,而是逐次写来,逐步深入。诗题的“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境内。

首句中“梅子黄时”指初夏时节,这时梅子开始成熟。每年这时,南方进入“梅雨”季节。梅雨季节,阴雨不断,今年则有不同,是“日日晴”。这为下文的听莺添声作了铺垫。

次句写游踪。“小溪泛尽却山行”,先走水路,后改山行。以“却”字形成游踪的变化,并领起三、四两句的所见所闻。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不减”和“添得”相对举,形成错综变化。树荫还和“来时”一样浓密,但添加了四五声黄莺的叫声。在诗的章法上,不写于前,而补于后。补于后,使来路和去程的境界在相同中见出差异。同中有异,侧重点在异上.由此便以变化的形态调剂着诗人和读者的审美感受。而且,诗人所添加给画面的,并不重于色——视觉形象,因诗人明确写道:“浓阴不减”,而是重于“声”——听觉形象,啼啭滑利的娇莺之声。“添”字形成诗意的迭进、变化,莺声入诗,点活了画面,平添了情味。一首七绝章法的变化和深入,显示出画面的转换、画意的深化,堪称绝妙。

12.文中加括号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行“我”产生的种美感?

三衢道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什么?

第一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的,第二句是从宏观的角度。

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主旨:

这首诗写中秋望月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中秋夜景,后两句写在同是望月人当中,只有自己满怀秋思。

您好:

首先,我们可以先分析这个句子。细细品读后,你会发现,这个句子的主要词语是:柔和,静寂,梦幻。而“柔和”这个词语,本来就是用来形容当你触碰或抚摸某一东西是感受;“静寂”是指人们用耳朵所听到声音的大小来形容的;“梦幻”是指人们通过眼睛所看见,从而在大脑里形成某种状态。因此,可以写为:

答:文中加括号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听觉和视觉三个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行“我”产生的美感。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