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4-13 06:13:28浏览:8分类:教育知识

#教案# 导语《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描写植物的名篇,作者是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文章运用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内容。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叶圣陶。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课件出示2)(出示)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课件出示3)“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课件出示4)

 指导书写:“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隙”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课件出示5)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 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课件出示6)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_________。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_________。

 3.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两株爬山虎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颜色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课件出示8)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______________。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__。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__。

 d.叶子的样子:______________。

 (教师板书: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课件出示9),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课件出示10)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课件出示11)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课件出示12)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课件出示1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脚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看着()。叶尖(),在墙上铺得(),没有()的,也不留()。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①朗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成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重点笔记是什么?

叶圣陶爷爷因为对爬山虎进行了仔细连续的观察所以才能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形。

《爬山虎的脚》是冀教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叶圣陶。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爬山虎的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爬山虎是如何用脚爬墙的,脚的变化,表现了爬山虎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细致入微,是因为对爬山虎细心的观察。

《爬山虎的脚》相关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扩展资料:

爬山虎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绿化覆盖面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由于爬山虎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它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

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湿度。

《爬山虎的脚》重点笔记如下: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2、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3、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不只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二是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4、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在墙上才贴得很紧。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写作特点

本文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注意了事物的细微变化。写爬山虎的叶子,不仅写了叶子的颜色、形状、排列等方面,还写了叶子的动态和静态。如写叶子的变化,从形状上看,是由小到大;从颜色上看,是由嫩红到嫩绿。

对于长大了的叶子,作者写了静态中的叶子是:

(1)“绿得那么新鲜”。

(2)“一顺儿朝下’。

(3)铺设均匀,没有重叠。

(4)“不留一点空隙”。

动态中的叶子是:“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再如写爬山虎的脚就抓住特点,描写了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颜色怎样,又是怎样巴住墙向上爬的;巴住墙和没巴住墙的脚有什么不同结果。

这些内容联系紧密,比较全面地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